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讲解>>你问我答




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问题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问题二:什么是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交叉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从阶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

问题三:简述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概念原则和流程?

抛锚式教学一般以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为基础。确定问题即为抛锚,因为问题的确定即意味着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随之确定。主张将教学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景中,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借此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这种教学的用意在于让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中学习,使教学处于某种情境下。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抛锚式教学设计包括三个流程:设锚(设置情境)---抛锚(提出问题)---解锚(解决问题)。

抛锚式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选择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即抛锚;紧紧围绕着此锚展开探究,由表及里,在具体情境的探究中,寻求背后的历史;回归教材,形成历史结论和认识,完成学习任务。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