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知识讲解>>知识归纳


同学们已经学完了本章的有关知识。下面由老师把你学过的知识要点归纳一下。

1.克里特文明: 古希腊早期爱琴文明的两大文化之一。产生于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公元前3000年代,这里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在这一时期后期,铜器已经普遍使用。从出土的陶器、石印章、象形文字等表明,这时的克里特受埃及的影响比较大。石印章则反映出当时私有财产的产生。公元前2100年,这里进入了青铜时代,出现了城郭宫室。大约公元前16世纪左右,克里特以岛北的克诺索斯为中心实现了统一。此时克里特的青铜制作、金银工艺、制陶以及造船等手工业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航海贸易已到达东地中海各地;农业则普遍使用犁耕,出现了线形文字A(至今这种文字尚未释读成功);著名的克诺索斯王宫占地达16000平方米,依山而建,中央为长方形的庭院,四周宫室环抱,层次相连,门户、通道无数,被后来的希腊人称为神话中的“迷宫”。宫内装饰华丽,壁画精美,还有众多的贮 藏;宫外有表演斗牛戏的剧场。克里特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遭到破坏,原因不明。此后,爱琴文明的中心转到了迈锡尼。

2.迈锡尼文明:又译为伊奥尼亚人。古代希腊居民的一种,属于印欧语系希腊语族。公元前2000年代上半叶由巴尔干半岛北部陆续迁入,主要分布在阿提卡半岛、爱琴海上的许多岛屿,以及小亚细亚西岸(得名爱奥尼亚(Ionians))一带。建立的重要城市有米利都、雅典、以弗所、希俄斯(岛)、萨摩斯(岛)等。在扩大殖民过程中,还在黑海沿岸等地兴建大批殖民城市。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爱奥尼亚各城市处于波斯统治下。公元前500年,米利都发动反波斯起义,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摆脱波斯统治,重获独立。公元前387年“大王和约”订立后,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再度依附波斯。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爱奥尼亚人隶属于马其顿统治下。公元前2世纪为罗马人征服。爱奥尼亚人特别是雅典人对古希腊文化宝库有重要贡献。

3.荷马时代:又称黑暗时代或军事民主制时代,因荷马史诗《奥德塞》和《伊利亚特》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迈锡尼文明结束以后希腊城邦形成以前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状况,因而历史学家把这一段时期称为荷马时代。又因此间多利亚人入侵之后,文明传统被断绝了200--300年,仿佛希腊又回到了原始社会时代,故又称之这个相对落后的时期为“黑暗时代”。荷马时代的社会性质是军事民主制,但奴隶劳动已被普遍接受,军事首领与贵族成为奴隶主,但尚未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已经出现了议事会,民众大会等行政权力机构,王被称为“巴赛勒斯”,有一定权力,但不能专制。从社会经济状况上来看,荷马时代初期因战争导致生产衰退,人烟稀少的情况。与迈锡尼文明相比,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商业发展水平都显示出倒退和下降的迹象,但其间一个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铁器较普便用于农业生产,希腊全境出现了农耕经济;手工生产特别是造船因此得到了很大发展。到荷马时代后期,经济发展与人口上升速度加快,到荷马时代结束时,希腊已能够在各地普便地建立古典城邦。因此可以说,尽管社会暂时倒 退,但希腊文明的恢复和加速发展却已在孕育之中。

4.城邦:源于希腊文Polis,音译“波里斯”,中译为城邦,具有城市国家之意。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乡村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公元前3000年代,在两河流域南部首先出现城邦,在其他古文明地区(爱琴海、南亚等地)也产生过城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世界和意大利等地又陆续产生一批城邦。典型的希腊城邦一般实行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或民主(平民)政治,斯巴达和雅典即为其典型。关于城邦及其历史地位,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城邦是古代各奴隶制国家必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有人认为城邦主要存在于古典世界;另有人认为城邦的存在不仅限于古代,而且中世纪或近世亦有等等。

5.米利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 作。包括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供他独生子用的《尼可马克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的合目的性是道德活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基础。至善是人们为目的本身而追求的目的。追求至善的生活只能是积极的。没有显露在举动中的善良品质不产生快乐。除了最高目的以外,达到至善要求有从属于它的一定数目的较低目的。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为道德的或性格的美德(如慷慨)和标准伦理的或理智的美德(如贤明)。后一种美德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发展的,它需要经验和时间。美德不是感情冲动,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一种获得的特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真正的目的是幸福,幸福是活动本身引起的。幸福生活是合乎心灵最好的部分所固有的最重要的美德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些理想用抽象的形式反映了希腊奴隶社会思想即在希腊城邦没落和为马其顿王朝所征服的前夕城邦公民的社会特征。

6.《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在其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流放的20年间写成。全书共8卷,以作者亲身的经历和采访,记叙了公元前411年以前的战争过程。其中第一卷回顾了希腊远古的历史;第二到四卷记叙战争头9年的事情,从公元前431年起每卷记叙3年。作者经历的安菲波利斯战役包括在第四卷中。第五卷记叙战争的第五至十六年的历史,如尼西阿斯和约,朱洛斯事件等。第六、七卷记叙战争第十六至十九年的历史,主要是对西西里的远征的记述。最后一卷记叙战争第十九至二十一年的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色之一在于叙述的冷静。他和希罗多德不同,能够批判地对待史料,说明一种历史事件时很重视它的内因和外因,把历史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如安菲波利斯一役,是他一生中荣辱所足的事件,但书中对自己的失败和被放逐,作者却没有作任何辩解。在长达八卷的 《战史》中,有关他生平事迹之处寥寥可数,但《战史》之作,和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所面临的矛盾息息相关。修昔底德的阶级出身、个人的海外利益都不容他对雅典奴隶主阶级间围绕战争而展开的政治纷争这样的问题置身事外,因而在他的冷静叙述之 中,又不能不贯穿着他个人对时代问题的见解。《战史》的另一个特色是书中记载了很多的演讲词。根据他自己的说法,这些演讲词或是亲身所听,或从其他来源得到,但都不是实录,而是自己根据条件允许尽可能按照原意记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修昔底德写作历史的批判精神和求真态度。他在第一卷中对自己写作的目的作了很好的说明,他的书“并非为要誉于一时而作,而是为了垂鉴于永久”。

进入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