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知识讲解>>视频课堂>>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生活



视频学习资源下载 视频学习资源下载 视频学习资源下载 视频学习资源下载 视频学习资源下载

教师讲解:

1. 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的过程:

2. 基督教会组织与教皇制:

到了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形成了系统的组织体系。而这种组织体系,就像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端也就是教会的基层组织:教区(parish),每个教区都有一位牧师(priest)为教区的教众服务。若干个教区组成主教区(diocese),设一名主教(bishop)管理。主教大教堂设在主教区最重要的城市里。若干个主教区组成大主教区(province),设大主教(archbishop)治理。罗马帝国境内有5个大城市成为教会最重要的管理中心,它们是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耶路撒冷。这些城市的主教称为“宗主教”,或“牧首”(patriarchs)。这样,到公元400年,基督教的教职人员包括:宗主教(牧首)、大主教、主教、牧师,形成了一种确定的教阶制度。

教皇是从罗马大主教演变而来的。在罗马帝国时期,在5大城市设立了“牧首”,罗马大主教是地处西欧的唯一牧首。根据教会的理论,耶稣曾将管理教会之职交给他的大弟子彼得,彼得曾到过罗马,担任了罗马的第一任主教。罗马大主教就自然被认为是彼得的继承者,再加上罗马在帝国的中心地位,罗马大主教在西欧教会的中心地位逐渐确立。

第一任正式的教皇是格里高利一世。6世纪后期,伦巴底人进攻意大利,相继占领了北部广阔的地区。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领导了抵抗伦巴底人的斗争。他在罗马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集宗教、政治和军事权力于一身,使罗马成为阻止伦巴底人南下的一个重要堡垒,教皇的威信大增,并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到他统治末期,他的教皇权威得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兰克、北非和英格兰大部分地区的承认。教皇被看作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王需要得到教皇加冕,教皇甚至要求世俗国王服从他的权威。

3.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大败拜占庭军队,随后占领了小亚细亚的大部。1095年,拜占庭皇帝向罗马教皇请求军事援助。于是,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发动一场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战争,并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各地贵族和普通教徒立即响应,迅速汇集成一支讨伐穆斯林的军队。这些人将十字架形的布条缝在自己的衣服上,被称为“十字军”。这以后,成千上万的西欧人奔赴巴勒斯坦,十字军东征就此开始。

第一次东征从1096年开始到1099年结束,历时3年。参加的约有10万人。来自法兰西北部和意大利南部的贵族组成了三支军队,穿过西欧到达君士坦丁堡,然后借道君士坦丁堡越过小亚细亚,攻克了安条克。随后继续南下,最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将全城洗劫一空,并大肆屠杀居民。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

第二次(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就是历史上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埃德萨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败。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1189—1192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继续东征。腓力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又卖给了原耶路撒冷国王。以后,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萨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服一些法国骑士进行第四次东征。远征需要大量费用,当时威尼斯愿意承担海上的运输费,但条件是要求十字军去攻打亚德里亚海岸的城市扎拉(Zara),这是一个基督教城市,是威尼斯在商业上的竞争对手。十字军最后攻占了这个城市,教皇为此革除了这支军队的教藉。此后,这次十字军东征完全变了味。十字军与威尼斯合谋,开始计划攻打君士坦丁堡,于1204年将其占领,并对该城进行了大肆抢劫,古代艺术珍品和财宝一掠而空,古代国王的坟墓也大量被盗。这座城市此后被西欧人统治达50年。

在1204年以后,还有若干次十字军东征,进攻路线有所变化,北非沿岸、埃及也都成了目标。历史学家对于究竟有多少次东征存有异议,其实,整个十字军东征是一个延续200年的过程,可以说,在这200年里,西方不断有基督教徒成群结队赶往东方增援。到1291年,西欧在东方占领的据点全部丧失,整个东征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课堂互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教皇一发号施令,各地贵族与普通教徒就立即响应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嘛?

当然,不仅如此。封建领主、骑士和普通基督徒们积极参战的理由大致有三点,首先是想从穆斯林手里夺取土地和财富;其次,他们把十字军东征作为一次争取光荣的机会,以期得到永久的声誉和荣耀;第三也有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封建主本身也是基督教徒,他们认为,他们有责任将巴勒斯坦从穆斯林手中夺过来,决不允许让这些“不信上帝者”占据他们的圣地。

4.基督教哲学——从教父哲学到经院哲学

教父哲学

公元2~5世纪早期基督教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思想体系。

教父哲学主要是利用古希腊罗马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创世、原罪、救赎、预定、天国等教义。教父们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神真实存在的论断,认为肯定一个判断的真或假,不在于主观意识,而在于依据客观真理。感性世界的存在无疑是渊源于精神世界的实在性。这真理的精神世界就是神。人类的思维是可以本能地直观到神的。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这本书写于412-426年,共有22卷。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是批驳异教徒,并强调罗马帝国的毁灭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为11-22卷,并在这部分提出了“双城理论”。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12世纪出现了一股翻译热潮,大量古希腊和阿拉伯著作被翻译成拉丁语。到了1260年前后,现今能够看到的亚里斯多德的所有著作,几乎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在中世纪,西欧的学者花费大量时间,试图对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与基督教教会早期一些神学家的论点进行调和。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类的理性,教会的神学家们却坚持信仰,中世纪哲学家试图调和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或用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工具,来为求证神学的原理服务。这种融合了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信仰的哲学,通常是一些学者在教会学校或大学里讲授或研究的,因此叫做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最伟大的哲学家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他是一位多明我会的修士,在13世纪后半叶,他写成最重要的神学著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列举出了基督教教理的主要论点,然后加以仔细的论证,试图说明,这些道理人们通过理性、通过逻辑推理,通过人们的信仰都可以认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然知识和对上帝创世的研究,都是探究神学智慧的正当途径,因为“自然”是对“神恩”的补充。阿奎那深信人类理性和人类经验的价值,更重视人类参与自身救赎的能力。由此,他创立了一套新的哲学和神学体系,他也被教会封为圣徒,他的著作仍然是现在神学院的必读书。现代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哲学,被认为是根据托马斯主义的方法、信条和原则进行传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