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生活



中世纪之前,基督教发展状况:1-2世纪中叶,基督教形成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1世纪末传播到叙利亚、小亚细亚、马其顿、希腊、罗马、埃及。期间,基督教希腊化,原始基督教由犹太民族宗教演变为适应罗马帝国的世界性宗教,其教义中原来等待来世降临的思想逐渐为忍受苦难的思想所取代。到了2世纪中叶,形成有组织的基督教会。3世纪中叶,在西欧、北非以及西亚已有相当影响。到了3世纪下半叶,在罗马帝国各地发展成为一支社会力量。4世纪初,罗马帝国开始对基督教采取控制利用政策,并加以扶植。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召开尼西亚公会议。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开始迅速发展起来。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两个教派都自称是基督教的正统。751年,当时担任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的矮子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称王,建立加洛林王朝。他在接受“涂圣油”后,还要求教皇给他举行加冕礼,从而产生了“神授”的王权。登基称王后,丕平采取了联合教会的政策。753年,罗马教皇受到伦巴第国王的威胁,派人向矮子丕平求救。754和756年矮子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了伦巴第人,并将从伦巴第王国夺来的意大利中部地区赠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一历史事件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由矮子丕平巩固起来的这种政教合作关系,在他的儿子查理曼手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773-774年,查理曼应罗马教皇请求,讨伐威胁教皇的伦巴底王国,经过5次重大战斗,打败了伦巴底王国。教皇为了报答查理曼,在800年的圣诞节,当查理曼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作祈祷时,教皇利奥三世突然把一顶罗马皇帝的金冠戴到了他的头上,集合在教堂内的群众马上高呼“虔诚的奥古斯都、伟大的创立和平的罗马人的皇帝查理万岁!永远胜利!”这样,教会就将他推上皇帝宝座,又一次出现了所谓的罗马帝国。王权与教权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后,法兰克帝国的开拓者查理曼(742-814)又规定,凡12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宣誓,做一个善良的基督教徒,并进一步提倡使用拉丁文,修建大教堂和学校。

基督教会组织。到了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形成了系统的组织体系。而这种组织体系,就像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端也就是教会的基层组织:教区(parish),每个教区都有一位牧师(priest)为教区的教众服务。若干个教区组成主教区(diocese),设一名主教(bishop)管理。主教大教堂设在主教区最重要的城市里。若干个主教区组成大主教区(province),设大主教(archbishop)治理。罗马帝国境内有5个大城市成为教会最重要的管理中心,它们是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耶路撒冷。这些城市的主教称为“宗主教”,或“牧首”(patriarchs)。这样,到公元400年,基督教的教职人员包括:宗主教(牧首)、大主教、主教、牧师,形成了一种确定的教阶制度。

教皇是从罗马大主教演变而来的。在罗马帝国时期,在5大城市设立了“牧首”,罗马大主教是地处西欧的唯一牧首。根据教会的理论,耶稣曾将管理教会之职交给他的大弟子彼得,彼得曾到过罗马,担任了罗马的第一任主教。罗马大主教就自然被认为是彼得的继承者,再加上罗马在帝国的中心地位,罗马大主教在西欧教会的中心地位逐渐确立。当然,这与罗马大主教领导抗击外族入侵有关。5世纪中叶,当匈奴人进逼罗马城的时候,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主动请缨,作为皇帝的代表求和。匈奴退兵,实则是因为疾病流行,但看起来好象是利奥的功劳,于是罗马主教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利奥一世借此声称,罗马主教是耶稣大弟子彼得的继承人,应该位居众主教之首,于是“Pope”(意为爸爸)这个词便成了罗马大主教的专门称号。初步奠定了教皇制的基础。第一任正式的教皇是格里高利一世。6世纪后期,伦巴底人进攻意大利,相继占领了北部广阔的地区。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领导了抵抗伦巴底人的斗争。他在罗马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集宗教、政治和军事权力于一身,使罗马成为阻止伦巴底人南下的一个重要堡垒,教皇的威信大增,并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到他统治末期,他的教皇权威得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兰克、北非和英格兰大部分地区的承认。教皇被看作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王需要得到教皇加冕,教皇甚至要求世俗国王服从他的权威。

教会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可以对任何教徒,甚至包括皇帝和国王进行审判。教会的判决主要包括,针对个人的革除教籍和针对地区的剥夺教权。凡被革除教籍者,相当于非法者,为整个社会所不容,注定将贬入地狱;而被剥夺教权的地区将不会得到教会的帮助,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也将受到诅咒。教会本身还拥有土地和资产,也有收税的权利。教会接受信徒的捐赠,也接受国王的赠予,还向农民收取什一税(什一税是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公元6世纪,教会利用 《圣经》 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向基督教信徒征收此税。公元779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规定: 缴纳什一税是每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10世纪中叶,西欧各国相继仿行。所征实物按产品性质分为大什一税 (粮食)、小什一税 (蔬菜、水果)、血什一税(牲畜) 等。税额往往超过纳税人收入的1/10,负担主要落在农民身上。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废除什一税是农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西欧大多数国家直到18—19世纪才先后废除。英国一直征收到1936年。)到13世纪初,教会势力达到顶点,其收入超过欧洲所有国王收入的总和。

讲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生活,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是需要大家掌握的,那就是“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大败拜占庭军队,随后占领了小亚细亚的大部。1095年,拜占庭皇帝向罗马教皇请求军事援助。于是,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发动一场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战争,并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各地贵族和普通教徒立即响应,迅速汇集成一支讨伐穆斯林的军队。这些人将十字架形的布条缝在自己的衣服上,被称为“十字军”。这以后,成千上万的西欧人奔赴巴勒斯坦,十字军东征就此开始。

第一次东征从1096年开始到1099年结束,历时3年。参加的约有10万人。来自法兰西北部和意大利南部的贵族组成了三支军队,穿过西欧到达君士坦丁堡,然后借道君士坦丁堡越过小亚细亚,攻克了安条克。随后继续南下,最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将全城洗劫一空,并大肆屠杀居民。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

第二次(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就是历史上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埃德萨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败。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1189—1192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继续东征。腓力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又卖给了原耶路撒冷国王。以后,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萨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服一些法国骑士进行第四次东征。远征需要大量费用,当时威尼斯愿意承担海上的运输费,但条件是要求十字军去攻打亚德里亚海岸的城市扎拉(Zara),这是一个基督教城市,是威尼斯在商业上的竞争对手。十字军最后攻占了这个城市,教皇为此革除了这支军队的教藉。此后,这次十字军东征完全变了味。十字军与威尼斯合谋,开始计划攻打君士坦丁堡,于1204年将其占领,并对该城进行了大肆抢劫,古代艺术珍品和财宝一掠而空,古代国王的坟墓也大量被盗。这座城市此后被西欧人统治达50年。

在1204年以后,还有若干次十字军东征,进攻路线有所变化,北非沿岸、埃及也都成了目标。历史学家对于究竟有多少次东征存有异议,其实,整个十字军东征是一个延续200年的过程,可以说,在这200年里,西方不断有基督教徒成群结队赶往东方增援。到1291年,西欧在东方占领的据点全部丧失,整个东征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它给东方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使拜占廷文明走向衰落,使地中海东岸文明遭受野蛮践踏,战争造成了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山河残败。

在文化上,教会还控制教育。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突出地位,不仅仅表现在它是精神生活的中心,而且它还垄断了学校教育。教会管辖下的教育机构主要有三种: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这就是为什么查理曼要大兴修建大教堂和学校。)大学的诞生也是西欧中世纪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成果,全世界现代大学制度都从此而来。在中世纪早期,受教育的主要是贵族和僧侣,教师也主要集中在修道院和教堂里。但到了12世纪,欧洲教育的主要中心,是位于城镇中的主教学校。1179年,教皇下令所有的主教教堂,都应该留出一部分收入供养一位学校教师,以便免费指导所有希望上学的人。教皇认为,这一措施可以培养更多的教士和管理人员。主教学校起初只对教士进行基础培训,让他们识文断字即可。随着教会和世俗政府的发展,它们需要更加训练有素的官员,因而,学校课程的范围扩大了,其中就包括拉丁文法和写作。其方法是学习某些古罗马的经典著作,诸如西塞罗和维吉尔的作品,这些著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试图模仿它们的写作风格。这一现象被某些学者称为“12世纪的文艺复兴”。大学的产生也是中世纪盛期教育繁荣的一个表现。大学是对高深研究进行指导的机构。从1000年到1200年,西欧最早出现的大学主要有四所,它们是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萨莱诺大学(Salerno)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法国的巴黎大学(Paris)和英国的牛津大学(Oxford)。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以神学和文科为主。在中世纪,大学文科的科目包括拉丁语语法、逻辑学、修辞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萨莱诺大学是从医学专科学校发展而来,仍以医学教学为主。博洛尼亚大学则以教授罗马法和宗教教规而闻名。在1200年以后,欧洲又有许多大学涌现,如英国的剑桥大学、法国的图卢兹大学、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西班牙的帕伦西大学和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等。据统计,至1500年时,欧洲实际存在的大学总共有79所。大学逐渐建立了标准的教学课程和学位制。在大学经过4年的基本的文科的学习后,还要学习拉丁文法、修辞学、逻辑学,如果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为了确保职业生涯中的地位,人们往往还要再花几年的时间获得更高的学位,比如文学硕士、或法律、医学或神学博士。要获得硕士学位,就必须再用三四年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要获得博士学位,则要进一步地学习。攻读神学博士尤其艰苦,到中世纪末,要获得巴黎大学的神学博士学位,首先要花8年左右的时间攻读神学硕士学位,再花12-13年攻读博士课程。在40岁之前获得神学博士学位的人凤毛麟角。

随着中世纪盛期受教育的人数的增加,学术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在12世纪出现了一股翻译热潮,大量古希腊和阿拉伯著作被翻译成拉丁语。到了1260年前后,现今能够看到的亚里斯多德的所有著作,几乎都有了拉丁文译本。伊斯兰重要学者,如阿维森纳和阿维罗伊的著作也有拉丁文译本。

在中世纪,西欧的学者花费大量时间,试图对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与基督教教会早期一些神学家的论点进行调和。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类的理性,教会的神学家们却坚持信仰,中世纪哲学家试图调和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或用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工具,来为求证神学的原理服务。这种融合了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信仰的哲学,通常是一些学者在教会学校或大学里讲授或研究的,因此叫做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经院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圣经的正确性,论证上帝的存在,论证人类的生活都是由上帝安排的。但它把理性、逻辑思维和一些科学知识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之内,利用它们来为自己的理论服务,这就包含了否定它自己的对立面。虽然经院哲学本身有禁锢人的思想一面,考证的问题常常显得繁琐和荒唐,如“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 “天堂里的玫瑰花是否有刺”等等,但人们在思辨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辩证的方法,为后来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早期重要的经院哲学家中,值得一提的是彼得•阿贝拉尔(Peter Abelard),他在12世纪上半叶在巴黎大学任教。在第一部著作《神学导论》中 ,针对安瑟伦的“先信仰而后理解”之说,提出信仰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后来该书被作为异端焚毁。在他的代表作《是与否》(Sic et Non)中,他提出了150个关于基督教教理的问题,然后从《圣经》、教皇的赦令和教会神学家的论著中,收集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陈述,这些陈述不乏相互矛盾之处。阿贝拉尔让他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他的名言是:“由怀疑我们走向探究,由探究我们获得真理。”

经院哲学最伟大的哲学家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他是一位多明我会的修士,在13世纪后半叶,他写成最重要的神学著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列举出了基督教教理的主要论点,然后加以仔细的论证,试图说明,这些道理人们通过理性、通过逻辑推理,通过人们的信仰都可以认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然知识和对上帝创世的研究,都是探究神学智慧的正当途径,因为“自然”是对“神恩”的补充。阿奎那深信人类理性和人类经验的价值,更重视人类参与自身救赎的能力。由此,他创立了一套新的哲学和神学体系,他也被教会封为圣徒,他的著作仍然是现在神学院的必读书。现代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哲学,被认为是根据托马斯主义的方法、信条和原则进行传授的。

在中世纪,西欧的建筑、绘画和雕塑都是为基督教服务的,建筑艺术集中在教堂的建造上;绘画描述的都是圣经人物和故事,主要为宣传教义服务;雕塑也主要是神像和圣徒像,利用偶像来引导人们的信仰。尽管如此,中世纪还是留下了不少艺术精品,许多在今天仍然是西欧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中世纪艺术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建筑艺术。中世纪教堂建筑分为两种不同的风格,9-12世纪为罗马式建筑,12-15世纪为哥特式建筑。

大规模建筑教堂是从9世纪开始的,当时教堂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建筑的圆拱、穹顶和梁柱等建筑结构,而且建筑高度也像罗马建筑一样普遍不高。因此,这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被称为罗马式(Romanesque)。巨大和沉重的穹顶,使得罗马式教堂必须用坚厚的石墙去支撑,窗户也不能开得太大,以免影响墙壁的坚固,所以教堂内部显得比较昏暗。

但拱券和柱子平实简明的风格,也使得教堂显得庄严和肃穆。教堂内部较少用雕塑来装饰,主要的装饰品是壁画。教堂大门两侧和门楣上有一些雕塑,但人物造型通常比例失调,姿态也比较呆板。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图卢兹城的圣塞尔南教堂、德国的沃姆斯教堂、美因兹大教堂和意大利的圣安布罗索教堂、比萨大教堂等。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是教堂的塔楼,但与教堂本身是分开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归纳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