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它是在雅利安人原始的自然崇拜基础上由祭司加以系统化完善而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形成的,因崇拜婆罗贺摩(Brahma-译梵天)而得名。婆罗门教信奉多神,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为三大主神。婆罗门教认为梵天是创造之神,世界最高的主宰,是永恒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世界万物不过是梵天的化身,都是虚幻无常的,每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灵魂也来自梵天。毗湿奴是保护之神,湿婆是毁灭之神。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男主程勇再次去印度买药的路上碰到了神像,这个镜头特别神秘,安插在这里当然是别有用心的,其实神像就跟我们今天学到的印度三大主神有联系,是湿婆的妻子迦梨女神,代表死亡和再生,创造和毁灭,相传迦梨女神杀死了恶魔,为了不让恶魔的血滴落人间,将恶魔的血一饮而尽,影片中的男主程勇好似迦梨女神,将国内一家独大的正版药物市场毁灭,为大批贫困的病人创造了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印度的神在这部影片中,有隐含的象征意义。
婆罗门教又利用原始宗教中的万物有灵、灵魂转移等观念,创造了轮回说,认为自我造了业,死后要投生低级种姓,甚至牲畜,只有遵行“法”(达摩)才能得到好报,来世转生为高级种姓,以至归于梵,达到梵我一致。婆罗门教中善恶报应、人生轮回的思想以后被佛教继承、发展。婆罗门教以《吠陀》为主要经典,解释《吠陀》和阐发宗教理论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也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婆罗门教的祭司称为婆罗门,是当时印度社会中最高的种姓,不事劳动,专以宗教为业,享有各种特权。婆罗门教宣扬,神用口、臂、腿、脚分别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因此他们天生就不平等的。因此,婆罗门教是维护种姓制度的工具。4世纪前后,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行成了印度教。
早期佛教概况
1.背景:公元前6世纪社会成员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它们的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佛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间接产生的。
2.创立: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首领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生于公元前566年。悉达多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由其继母也是姨母抚养成长,他自幼就喜欢离群索居并思考人生的种种问题。他在29岁时生了一个儿子,不久即抛弃家庭,外出修道。他先后到过吠舍厘城、王舍城学道,但是他觉得还不够。此后他又进行了6年苦行,人瘦成了皮包骨头,差一点死去,仍没有得道。于是他重新进食,后来在一次长达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后,终于认为自己已经得到。这个时候,他已经出家修行第七年了。人们尊称他为佛陀、释迦摩尼。他在恒河流域摩揭陀等国传道40多年,至80岁逝世。佛陀去世以后,佛教继续传播,逐渐传播至南亚以外,后来佛教虽然在印度不再流传,却成了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3.教义及主张
(1)教义:四谛
佛陀所传的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这是佛陀讲道的起点,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的现象说起。他说,苦大概有8种:生、老、病、死、所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受阴。其中五受阴苦就是指人身心等一切方面的苦。
集谛:说明苦形成的原因。佛陀对人世的苦避免从客观的社会条件分析,而专门从人的主观方面入手。他认为,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爱,对淫乐的欲爱、对长生的欲爱、对权力的欲爱。欲爱要求一直都能得到满足,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那么欲爱就无法一直实现,这样,苦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苦。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没有了欲望就不会觉得苦。佛教教人消除欲爱,就是用消除主观的方法消除主客观的对立,以达到佛教所谓的“不生不灭”的绝对宁静的“涅槃”境地。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克服客观的障碍和困难中前进的,我们也应该珍视人的不畏苦、不怕难的奋进精神。
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主要是通过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理论上领悟佛陀所宣扬的教义,以提高信徒的宗教智慧。另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陀所宣扬的境界,以提高信徒的宗教修养。简单概括就是读书与静坐,我们印象中的佛教弟子或者说和尚们总是读经、打坐,渊源就在这里。
(2)主张:众生平等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这是和婆罗门教很不同的一点。在印度的历史上,佛教大概是最早提出众生平等观念的宗教。“众生平等”是佛教最伟大、最重要、最有创造性的理论之一,也是佛教最基本的一种价值判断。佛祖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之初,就确定了这个原则。婆罗门教认为,神是人命运的主宰,神和人当然是不平等的,在人类中又分为不同的种姓,种姓之间又是不平等的。可是佛教不承认神的主宰地位,把“神”和人以及其他生物都放在“众生”之列。佛教认为神比人有大的多的神通,但是神作为众生之一种也不能免除轮回之苦。佛陀驳斥了婆罗门教的不同种姓从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产生的神话,他指出,一切人都是母亲怀胎所生,没有什么区别,每个人洗澡之后都能变得清洁,根本不存在婆罗门所说的某一种姓清洁、某一种姓不清洁的问题。
认识到众生平等、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也有利于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在释迦牟尼之后的两千多年,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不仅有普世的价值,更有现实的意义。
4.早期佛教发展壮大的原因
佛陀所传的教义适应了当时各种姓(尤其是刹帝利和富有的吠舍)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的要求。佛教还得到了摩揭陀等国君主的支持,也受到了富人的大量布施。佛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教,从各种姓中获得了大批信徒,很快地就发展成了一个大的宗教。
5.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释迦牟尼死后不久,许多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大会。百年之后,诸地长老举行第二次结集大会,由于意见不一,形成门户派系。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大会,确定佛教的教义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后来,佛教不但在印度,而且在亚洲中部、东亚和东南亚都传播广泛。但是在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失去地盘。
佛教发源于南亚次大陆,虽未能在原初诞生之地得以长久存在,却在其他地区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大体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条路线。
南传佛教是以坚持原初教义,主张自我修度的小乘佛教为主,主要是先流传至斯里兰卡,后传布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塞等东南亚各国,其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
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坚持自我修行的自利与普渡众生的利他相并重,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及越南,其经典属汉文系统与藏文系统。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由于大乘佛教是在中国汉地发扬光大的,所以又可以称为汉传佛教。后来,汉传佛教又往东再传到了韩国,也就是当时的高丽、百济、新罗,之后又再传到了日本。例如在唐朝的时候,有很多遣唐使被派遣到中国当时的长安,学习佛法。后来中国汉地的佛教又往南传到了越南一带。所以现在汉传佛教就包括了中国内地,也包括了韩国、日本、越南这一带,这都是属于大乘佛教的区域。
佛教传入藏地,时间在中国的唐代。那个时候在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经发展成大乘密教。所以藏传佛教带有很浓厚的密教色彩,崇尚念咒、火供、护摩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印度佛教发展到晚期阶段的情形。当时的佛教就越过了喜玛拉雅山,传到了西藏,所以就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印度大乘佛教末期发展而来,跟现在的汉地佛教有很大的区别。
6.如何评价佛教
从佛教反对婆罗门的不平等主张来看,它的作用是积极的。前面我们也讲到了佛教提倡的众生平等是很进步的。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佛教主张的局限性,佛教所主张的众生平等的正面意思是,一切众生,只要信奉佛教,都有可能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极乐世界,这种平等只是进入虚无缥缈的天国的平等,本质上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所起到的也只能是一种麻醉人民的消极作用。而且,佛教还禁止收纳负债的人和奴隶出家为僧,因为怕触犯债主和奴隶主的现实权益。这就更可以说明佛教主张的平等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趣味延伸:佛系青年
学习完了佛教的产生和发展,我们来做一个趣味延伸,这节课我们反复提到佛这个字,在今天,“佛”这个字还可以做形容词,我们可能说你的行为很佛,你的思想很佛,“佛系青年”这个词大家可能都听过,它的含义是指芸芸众生中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
其实佛系这个词跟佛教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借鉴佛教讲求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指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随缘”为指导精神的生活方式。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