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实践活动


同学们,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唯一标准,运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实践检验一下能力提升了吗?

实践主题

探析印度种姓制度

实践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史料,深入理解印度种姓制度,在史料阅读的基础上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实践任务

1.概括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

2.关于印度种姓制度写一篇200字的感想

实践要求

1.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2.注意答案的逻辑与层次

史料选段(即分析样例)

材料一:雅利安人于公元前 1200 年左右大规模地陆续翻过印度西北的兴都库什山口, 逐渐进入印度 。当时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以游牧为主, 过着军事民主制的生活。经过与当地居民达罗毗茶人长期的争战 、 竞争, 雅利安人终于占据上风 , 把达罗毗茶人驱为奴隶 , 称他们为 “达萨” , 由此出现印度最初的种姓区别 。种姓的梵文为 Varna, 原意为 “色” , 主要指皮肤的颜色 。至少在那时, 肤色应该是种姓区分的一种外在标志 :雅利安人皮肤白皙 , 自视为高等种姓 ;被征服的达罗毗茶人肤色黝黑, 则被视作卑贱种姓 。其后 , 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以职业分工为标志的种姓分化 。最初出现的三个种姓是 :执掌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 被称作 “婆罗门” :执掌行政事务与军事权力的世俗贵族, 被称作“刹帝利”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平民 , 被称作 “ 吠舍” 。这三个种姓, 连同被征服的达萨———此时已被称为 “首陀罗” , 共同形成婆罗门社会的四种姓。由此看来 , 种姓的最初形成与社会的职业分工有着必然的联系 。四种姓中, 前三个种姓大体上是从雅利安人中分化出来的 , 基本属同一种族, 并信奉同一宗教 。他们的孩子在到达一定年龄后都要按宗教传统举行一种名为 “再生礼” 的宗教仪式, 以此获得宗教和精神意义上的 “再生” 。故前三个种族又称为 “再生族” 。首陀罗大都属于被征服的异族 , 信奉不同的的宗教, 因此被排除在 “再生族” 之外, 被认为是 “宗教不救的人” 。他们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这说明 , 种姓的产生与种族区分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材料二: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印度历史上长期存在种姓制度,几千年来不仅各民族的融合几乎成为不可能,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向前发展。对此,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种姓制度则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的基本障碍。“印度独立以后,虽然宪法规定不允许种姓歧视,但由于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全国的付种姓仍有近三千种,不可接触的“贱民”还有近一亿人。种姓歧视现象仍为严重。印度种姓危害主要表现在法津、宗教、婚姻和职业上的不平等。由于这些不平等的长期存在,致使印度人民处于互相隔绝,互不团结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教师分析: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是由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想要占据特权地位,随着时间发展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与种姓制度密切相关的是婆罗门教,这些因素都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印度文化。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