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回答:
主要内容——别称瓦尔那制。古代印度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分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等级体制。瓦尔那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为第一等级,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在社会上享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对其应敬重礼让。刹帝利为第二等级,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刹帝利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整个战争掠夺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第三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首陀罗为第四等级,指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他们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失去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处申诉的低贱地位。
评价:
1、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泯灭人性,压制尊严,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2、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社会四分五裂,在历史上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回答:
公元前6世纪末年,佛教首先在印度恒河流域流行。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成道以后所获的称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是印度古代社会上人们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产物。释迦牟尼去世之时,佛教团体已初具规模,并且规定在家修行的普通信徒只要表示皈依佛法,接济僧众,并实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即可入教。这大大方便了佛教在群众中的流行。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佛教第一次在摩揭陀国都集结,首次写定佛教经典,此后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由于佛教本身没有最高领导机构,因而导致分裂。公元前4世纪初,佛教徒举行第二次集结,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并进一步审定律藏。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第三次集结,主要成果是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经典的编定和佛教向国外的传播。经过这次集结,佛教经、律、论三类经典基本齐备。在古代印度,佛教既有积极的反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面,又有消极的要人逃避现实斗争的一面。佛教不仅在印度内部广为传布,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世界性的宗教。在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并历经变迁而大为弘扬。
回答:
阿育王在基本完成帝国统一后,对国策做了重大变更。征服了羯陵伽以后,他对这次战争的伤亡表示忏悔,他变成了佛教徒,提倡仁慈与宽容,他没有把佛教规定为人民必信的国教,但他大肆宣扬“圣法”,大概包括几下几方面:1.宣扬仁爱和慈悲,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宽待奴仆。2.宣扬宗教容忍精神。3.宣扬非暴力,小则要求不杀生,大则表示不主动发起战争。4.倡导做有助于公益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