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反切与中古的声韵调>>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二章  反切与中古的声韵调



知识点三:《切韵》音系


在中古音韵的历史上,《切韵》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所代表的音系是中古音研究的核心。

一、《切韵》以前的韵书

自从反切诞生以后,陆续产生了一系列韵书。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古代的文献有相关的记述。《隋书·潘徽传》:“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伤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封氏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李登的《声类》已经亡佚,其具体样貌不详。清代学者陈鳣撰有《声类拾存》,从历代典籍中辑佚了一些《声类》的内容。

一般认为,晋代吕静的《韵集》是继《声类》之后第二部韵书。该书在《隋书·经籍志》以及《旧唐书·经籍志》中都有著录,不过现在也已经亡佚了。吕静《韵集》之后,南北朝时期又产生了许多韵书。如周研的《声韵》、张谅的《四声韵林》、段弘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沈约的《四声谱》、周颙的《四声切韵》、杜台卿的《韵略》、刘善经的《四声指归》等,正如颜之推所说“音韵锋出”。不过绝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

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的韵书呢?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反切的发明是韵书产生的先决条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反切的发明说明当时人们能够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字进行分析。而韵书的特点就是把同韵的字或同音的字编排起来,便于人们查询。正如清代学者戴震在《声韵考》中所说“未有韵书,先有反切,反切散见于经传古籍,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后也。”其次,文学的发展促进了语音的研究,韵书就是应这种新的需要而产生的。尤其是作为韵文的诗歌对于声律的讲求,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文学上的要求,南北朝时期至少不会产生数量如此巨大的韵书。最后,四声的发明,也促进了韵书的大量产生。从《切韵》按四声编排这一点来看,此前的韵书应该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四声来编排的。

二、《切韵》和《广韵》的基本情况

《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作者陆词,字法言。魏郡临漳人。关于他的生平只在《隋书·陆爽传》中有一零星记载:“(爽)子法言,敏学有家风,释褐承奉郎。初,爽之为洗马,尝奏高祖云:‘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上从之。及太子废,上追怒爽云:‘我孙制名,宁不自解?陆爽乃尔多事!扇惑于勇,亦由此人。其身虽故,子孙并宜屏黜,终身不齿。’法言竟坐除名。”

《切韵》的基本情况:据周祖谟先生考证,全书共分5卷,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3406个小韵,收11000多字(据《封氏闻见记》所记则是12150个)。《切韵》本来也已经亡佚,但是20世纪初以来,在敦煌及故宫陆续发现了一些《切韵》的唐代写本残卷。

《切韵》在唐代出现了一些刊谬及增订。如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主要工作是增加韵目,由193变成195韵,增加小韵为3617个,收字增加到16800多。孙愐的《唐韵》,有开元本和天宝本。开元本有195韵,收字15000左右。天宝本有204韵,收字不详。

到了宋代,在朝廷的组织下,出现了《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由陈彭年、邱雍等奉旨撰修,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基本情况:按四声分五卷,平声因为字多分上下卷,上、去、入各一卷。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193+2+11),小韵3875个,收字26194。

《广韵》的体例 :以四声为纲;大韵下有小韵,小韵间以○隔开,小韵的声韵皆同;又音与多音字;小韵的排列顺序没有规律。(声母);韵少字不单独立韵。

《广韵》虽然距《切韵》400余年,收字大为增加,韵目、反切亦有增改,但是从整个语音系统上看,二者反映的是一个体系的语音。在王、唐残卷发现以前,学者们都是以《广韵》为工具研究《切韵》音系。

三、《切韵》音系的基本情况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虽然《切韵》与《广韵》之间相隔四百年,但是两书反映的其实是一个语音系统。因此《广韵》的音系其实就是《切韵》的音系。

经过考证,《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五个,为了方便与宋人三十六字母作对比观察,我们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将其具体内容列表如下: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牙音

[k]

[kʻ]

[g]

[ŋ]

 

 

舌音

舌头

[t]

[tʻ]

[d]

[n]

 

 

 

舌上

[ȶ]

[ȶʻ]

[ȡ]

[ȵ]

 

 

唇音

重唇

[p]

[pʻ]

[b]

[m]

 

 

 

轻唇

[pf]

[pfʻ]

[bv]

[ɱ]

 

 

齿音

齿头

[ts]

[tsʻ]

[dz]

 

[s]

[z]

 

正齿

[tɕ]

穿[tɕʻ]

[dʑ]

 

[ɕ]

[ʑ]

喉音

[ø]

 

 

[j]

[x]

[ɣ]

半舌音

 

 

 

[l]

 

 

半齿音

 

 

 

[ȵʑ]

 

《广韵》的声母系统所代表的是隋唐时期的声母系统。它与宋人的声母系统相比有两个较大的不同:首先就是唇音只有一组,轻唇音还未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齿音除半齿音日母外共分三组,而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则仅有两组。

对于《广韵》的韵母系统,更为复杂,可以通过戴震考订的《<广韵>同用独用四声表》来了解其基本样貌。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