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育是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和训练的一门科学,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要想真正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就必须了解什么是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何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下面将详细阐述。
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构。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即使狭义地界定社会性,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
(一)社会性的内涵
关于社会性的界定,东西方学者均有不同论述。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我国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性的内容应包括: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
尽管对社会性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内容都是一致的,即如何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并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如果要对社会性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描述: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社会性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作为人生之初的幼儿期,其社会性内容有哪些呢?本课程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选取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和道德五个方面,作为幼儿社会性的内容。
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下图为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图表:
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等。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类才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情绪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众所周知,除了语言,情绪和情感成为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比如,人们运用表情作为交往的手段,要比语言运用得早,学前儿童的表情更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交往能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使人类具有了丰富的表现能力,人们可以通过表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同时又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了解、领会、感受对方的思想,从而达到交往的目的。情绪、情感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能动性。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而言,个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部分,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关于个性形成的年龄划分,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这一阶段只能说是幼儿个性的萌芽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互相交往。
幼儿道德的内容主要有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依恋父母等。表现在教育目标上,就是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幼儿道德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有赖于幼儿对行为准则的了解,又赖于幼儿对客观事实的判断。由于幼儿认知水平所限,当幼儿不能认识某种行为准则的内容和意义、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真正价值时,他就不可能有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
(二)社会性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对于幼儿来讲,是其生存发展的必需的内容,因此,社会性对幼儿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讲是:
1.社会性是幼儿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社会之中,也就是说,幼儿一出生就预示着社会性发展的开始。儿童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社会性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儿童会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襁褓中的婴儿因为感到温暖、安全,进而产生与成人主要是目前的亲近需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幼儿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比如,我们通常会发现3——4岁的孩子有“人来疯”的表现,每当家里来客人时幼儿的会越加表现自己,这就是幼儿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夸奖和承认,幼儿有“积极关注”的需要,而成人给予幼儿这种“积极关注”,儿童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2.社会性影响幼儿身体、心智的发展
首先,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当一个幼儿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时,他会感到自己是开心、愉快的。这种开心与愉快使他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全身的各种腺体正常工作,这同样有利于他的生长发育。而且有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心平气和的孩子比生气、烦躁的孩子免疫力更强,更不易患传染病。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幼儿的心智发展。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在初入园的时候,他们能比其他幼儿更快地熟悉老师和同伴。在平时,他们更容易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关系融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伴交往,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扩大自己的眼界。在与同伴的合作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的需要。但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等同于对一般客体的认知,它是儿童主体观念(是非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观念,或记住现行社会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它们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换言之,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塑造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材料,促进儿童自我塑造。
幼儿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地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幼儿从一个生物体到一个社会成员的转化,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哪些因素在起着主要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影响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和社会
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物质条件、亲子关系、家长的教养方式等。社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社区的环境资源和大众传媒等因素。
1.家庭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首要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场所。家庭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无声的教师,时时刻刻在发挥着特殊的影响作用。
家庭的物质条件是满足幼儿生存的基本条件,家庭物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实践证明,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使幼儿拥有充裕的学习用品和社会学习机会,幼儿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容易得到满足,因而产生积极情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对于幼儿的自我意识、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十分有益。
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幼儿之间建立的最早的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认知,影响幼儿将来的各种人际关系,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良好的幼儿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而亲子关系不好的幼儿常常不受同伴的欢迎。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家长教养方式不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不同。一般来讲,家长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幼儿既得到尊重,又得到保护,正当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不适当的行为会得到抑制和纠正,宽严有度、管放结合。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下,父母不允许幼儿违背大人的意愿,不容忍幼儿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幼儿的温暖、同情较少,幼儿容易变得顺从、压抑、自卑、情绪不安、喜怒无常、言行不一,其独立性、主动性、自信心和创造性等发展较差。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下,幼儿容易变得依赖性强,且任性蛮横、胆小怯懦、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人际关系不佳,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发展较差。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较强,但自信心较差,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易出现偏差,交往态度也会受到影响。
2.社会
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也比较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性格、习惯以及地域风俗等,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从小居住在不同的社区环境、儿童所接受的传播媒介的影响是不同的。
社区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社区中的人员素质,社区配套设施、教育机能、教育资源等等,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农村幼儿一般比较胆小、害羞、拘谨,与人交往时不够主动;而城市幼儿则比较大胆,敢于表达自己。住在楼房区的幼儿与住在平房区的幼儿社会性发展也不同。住在楼房区的幼儿由于楼房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了与同伴和他人的交往时间减少,而住在平房的幼儿则有机会和时间接触周围的同伴,这样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幼儿同伴间的人际交往。
大众传媒对幼儿的影响最为深远。随着电影、电视、广播、唱片、报纸、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多声道媒体的普及,传媒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电视是最主要的一种传播媒体,自从电视这一强势媒体问世后,绝大多数幼儿从出生3个月后就开始接触电视,到了幼儿期,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成年人。另外,对幼儿影响较大的媒体就是计算机和网络。随着网络的便捷性,幼儿的生活也不断地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上丰富的知识,为幼儿提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看、听、说、做等方式中接近了社会。例如,认识“春节”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关于春节的Flash动画、图片、各地的风俗方面的知识等。可以说,网络给幼儿提供一个更新、更有趣的世界,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在逐渐扩大。
(二)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包括幼儿园环境和教育教学安排两方面。
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园舍、活动室、儿童活动材料等,这些物质的选择、安排和布置等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研究表明,整洁、优雅的环境,恰当的空间组织方式会使幼儿情绪安定、亲社会行为增多,并有助于幼儿积极地认知和探索。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和儿童、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精神环境更能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儿童只有在支持性强、控制湿度、温暖和睦、宽容友好的精神环境中,才能放松精神,心情愉快,容易产生合作和帮助等行为。教师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教师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主要交往者,而且每天照顾和管理幼儿的生活,传授给幼儿知识和技能等,使得教师成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教师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人生观等,都会作为直接示范对儿童的行为、情感、态度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教学是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发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教育影响,以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教学形式多样,途经非常丰富,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它引导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教学有比较合理的计划,小、中、大班的教育教学内容是逐渐加深的,不仅考虑到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需要,还考虑到了幼儿的个性、道德以及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多样。幼儿园既有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有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还有比较稳固的家园合作、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等。可以说,幼儿园教育教学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影响是全面的和长期的。
(三)儿童自身
儿童自身的各种因素中,如气质、认知水平、参与的积极性等都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
气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基础。气质会影响幼儿的社会认知,容易抚育的幼儿喜欢探究新事物,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成人的反应性较强。气质会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易于教养的幼儿容易给父母带来愉悦的情绪,父母也会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幼儿的情绪和行为也更加积极,容易主动和他人进行交往。
儿童的认知水平对社会化有一定影响,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于其了解社会知识、社会现象、遵守社会规则、产生相应的社会行为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教师对幼儿“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的要求,只有在幼儿理解了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意义,并且知道了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的基础上,才能够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做到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社会化有一定的影响。儿童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适应环境,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接受来自环境的影响。如果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对环境回应较少或没有回应,旁观行为较多,态度比较被动,则可能使得环境的影响难以进入幼儿的主观世界,难以发挥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儿童在形成积极概念、解决问题、社会交往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在相同的条件下,主动参与的程度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出现性质与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