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思想>>实践活动


同学们,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唯一标准,运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实践检验一下能力提升了吗?

实践主题

从国内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出发与同学们讨论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现在学前教育的影响。

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对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加以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运用于教育实际,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实践任务

1.与同学们讨论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2.运用国内外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实践要求

1.分析一则有关学前教育思想的案例。

2.写出一篇8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

分析样例:

张履祥的隐居生活是以教书为主,另有40余亩田地雇人耕种。他在教学之余。也亲自动手干些农活,还经常向老农请教和讨论问题。农忙季节,他或是亲自监督雇工劳动,检查成绩;或是穿草鞋、戴草帽,送饭到团间。他最擅长的农活是修剪桑树,连有经验的老农也比不过他。实践使他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在《补农书》“跋”中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识其端。”

顺治十五年(1658)张履祥过隐居生活已整整l0年。在此期间,他得到了一本《沈氏农书》。据张履祥说,沈氏是距桐乡不远的湖州涟川人氏,《农书》作于崇祯末年。全书分“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六畜附”、“家常日用”等部分。书中介绍了一整套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但这并非是沈氏的首创,早在沈氏之前约半个世纪,乌镇人李乐曾纂修过一木《乌青志》,其中就总结了当地农民干田、施肥、育秧等水稻生产技术,这些技术为沈氏所借鉴,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正因为《沈氏农书》记载的是当地农民长期积累起来行之有效的经验,所以张履祥对此书大加赞赏,他在《农书》“跋”中指出:“按此书大约出于涟川沈氏,而成于崇祯之末年,正与吾乡土宜不远。其艺谷、栽桑、育蚕、畜牧诸事,俱有法度,甚或老农蚕妇之所未谙者。首列月令,深得授时赴功之义。以次条列事力。纤悉委尽,心计周矣。”他亲自抄录了《沈氏农书》,与家人共同研读,并奉为种植依据。

教师分析:

张履祥主张耕读相兼,耕读相兼指家庭对子弟实施的书本知识传授与稼穑教育不可偏废,不可流为虚名,耕则力耕,学则力学。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虽肄《诗》、《书》,不可不令知稼穑之事;虽秉耒耜,不可不令知《诗》、《书》之义。”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隧亡。” 张履祥认为,懂得稼穑的艰难,不但有利于培养子弟勤俭的作风,而且有助于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他说:“筋力有用也,逸则脆弱。”

他还指出通过农业劳动亦可由此培养人坚强的意志,“磨练出一副精坚强忍智力”出来,并且由于从事农业劳动是一种重要的“治生”手段,对子弟自幼进行习耕教育,也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因此张履祥以自身实际践行着耕读相兼的主张,提倡对幼儿教育时耕读相兼不可偏废,实质上是倡导劳心与劳力并重,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