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学习下面的案例
《案例名称》
儿女孝心变担心
“现在每天早晚他们都出去走路,一趟就是好几公里,这样的强度可以吗?”张梅说,过去父亲不太喜欢锻炼。担心老人长期不锻炼身体会出问题,前阵子她给父亲买了运动手环。但最近她发现,65岁的父亲每天都要查看手机上的运动软件。最初按身高体重标准设置的是每日步行8000步,但现在父亲已经走到1万多步。发现父亲开始追求“数据”,张梅反而为父亲的身体担心了。
张梅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运动锻炼受伤的事情已经发生在了56岁的崔阿姨身上。自从喜欢上瑜伽,崔阿姨一直坚持。虽然已经步入中老年,但崔阿姨无论从动作强度和柔韧度方面,对自己都“严格要求”。“很多人都很羡慕我比年轻人身子板还柔软,我也觉得锻炼身体嘛,挺好的。”但自从今年开春以来,崔阿姨发现,在做动作时髋关节有些肿胀疼痛。去红会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崔阿姨患上了“髋关节滑膜炎”,病因是“运动过量”。
“刚开始跑步那阵,我每天都要刷圈,不看见‘咕咚’上显示出来的数据,都觉得难受,看见周围有人比我数据高也难受。”张志超是一家银行的职员,平日没机会运动的他热爱上了夜跑,也有一些固定的夜跑伙伴。“一开始我只能跑两公里,觉得自己特别的‘菜’,后来就加大强度,但我发现自己跑到4公里后如果再继续跑就很难受,第二天还会很疲惫,会影响精神。”基于自己身体的反应,张志超放弃了“数据”。
今,依然每日沿着唐延路“刷圈”的张志超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4公里,虽然比不上小伙伴们一晒就是10公里的强度,但他笑着说,跑步本身就是为了健康,如果为追求“数据”把自己跑坏了,反而得不偿失。为了健康,他提醒为了数据越跑越多、越走越远的“圈友”,请注意自己的感受和身体的反应。
从以上案例来看,体育锻炼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和负荷,过量运动可能会造成运动伤害。每个人在选择具体项目时,要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比如老年人就不适合激烈对抗性强的球类运动,他们更适合太极、广场舞、走路等一些舒缓的运动项目;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就不太适合跑步;关节受损的人应避免登山,选择对关节负荷较小的游泳项目。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运动,一定要适合自己的耐受量,切不要和别人攀比强度和频率。衡量标准以“不觉明显疲劳”为宜,否则运动带来的将不是健康而是损害。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运动对个体健康的不同影响。接下来我们进入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