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答案D
2.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因此答案选C。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他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文学宣战曰“推到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答案选D。
4.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胡适要求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一个“发难的信号”。因此答案选D。
5. 正确答案C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以上列名为发起人)、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洪水》、《文化批判》等,并出版创造社丛书。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他们追求文学的全和美,但他们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历史剧,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等,风靡文坛,对新文学影响很大。他们的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同时,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语丝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以发表各种文体的散文为主,尤多杂文、小品、随笔,鲁迅的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语丝》于1930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