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感觉派小说出现的意义
新感觉派作家出没于喧嚣骚动的十里洋场中,尽情的享受了现代都市物质和商业文明,同时又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电影的熏陶,所以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意识,其小说最突出的意义在于它是真正观照现代大都市的文学。新感觉派作家是直接由上海洋场社会塑造出来的作家,对都市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所以,他们的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真正的大都市的气息。他们最瞩目的成绩在于,不仅注重对都市外在景观的炫奇式的描绘,而且也注重对都市的感受和体验的描写,并且将这种外在景观和内在体验同时落实到了小说的形式层面上,获得了把体验到的内在的都市内容和外在的文本形式相对应的诗学途径。
3.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A擅长捕捉都市化意象
“都市”是新感觉派作家小说中的真正主角,其具体化意象有:流线型的汽车、服装、广告、咖啡厅、摩天大楼、霓虹灯、电影院等,而最核心的意象就是“舞厅”。新感觉派的名篇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黑牡丹》、《上海的狐步舞》中都有舞厅的场景,其中暗含着的内在景观就是充满了商业化和娱乐气息的消费文化,还有中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生活习惯、节奏、态度和情趣。
B在小说形式层面整合了现代都市的体验和感性。
新感觉派真正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对都市的丰富的感性直观体验。在小说中他们充分调动了各种现代技巧来传达都市的感性,动用自己五官感觉的复合体验、学习和借鉴电影蒙太奇的技巧,打乱叙事时间和结构,在形式上活用印刷字体来冲击读者的视觉感受,省略标点符号等。这些形式上的变革,激活了文学的感性和小说的想象力,传达出了现代都市所展示的人类心理体验和感性存在的新视野,有着很大的进步意义,其局限在于有些过分地沉溺于都市的感官刺激、过分地震惊于光怪陆离的意象世界的体验,缺乏自反式的观照,从而显示出了一种文化贫血症。
C侧重于挖掘心理、潜意识、瞬间体验和感觉世界,不以复杂离奇的故事性情节取胜
舞厅的视角是新感觉派小说核心的视角,小说的叙事者追寻的往往是舞厅中的主人公的眼睛,而不是故事本身,因为舞场上的男女大都是逢场作戏,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的女主人公就坦然承认,她从来也没有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待过三个小时以上,以这种主人公的眼睛为追寻对象,显然很难生成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
4.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虽然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却又各自有其独特的个性。其中,真正沉溺于都市题材的小说家是刘呐鸥和穆时英。
(1)刘纳鸥(1905-1940)
① 生平及创作
刘呐鸥原名刘灿波,台湾台南人,他是介绍日本新感觉派的第一个人,也是最早认识到上海的都市现代性的作家,先驱性的人物。1928年,他翻译了片冈铁兵等人的小说合集《色情文化》,同一年又在《无轨列车》发表了意识流小说,并于1930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这也是他唯一的小说集,由8篇小说组成,是较早运用感觉主义写出的作品,如书名所示,这些小说是描写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现代“风景”的,它们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适应的蒙太奇手法和意识流手法,着重暴露了资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另外,在其短篇《残留》和《风景》中,还表现出了都市生活给人造成的极度压抑,现代机械的压力竟然迫使人们逃离了城市。
② 艺术特点
刘呐鸥小说的艺术特点是将叙述者的感觉上升到了最显著的层面,注重意识的跳跃和流动。这种小说文体让人耳目一新,有人评论刘呐鸥,说他“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殊的手腕,把这电影、飞机、摩天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这大体上反映了他的小说面貌。
③ 文学史意义
刘呐鸥的小说告诉人们现代都市要用现代的情绪来感受,要对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处境细细地体验,而不是单单地猎取一点病态心理,并夸张地加以表现,这就是刘呐鸥小说出现的意义。刘呐鸥所感觉到的上海,是五光十色的、又是混沌不清的,是充满活力的,又是冷漠、孤独、荒凉无边的,更接近现代物质文明下的都市本体。其局限在于:与中国现实结合不不够,洋味太浓,在暴露都市的病态和糜烂时,不无欣赏地流露出病态的情调。
(2)穆时英(1912-1940年)
① 生平及创作
穆时英,浙江慈溪人,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等等,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洋场小说家。从他的新感觉小说开始,都市在现代文学史上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供人欣赏,并同时进行一定的文化思索。
穆时英在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收在《南北集》中,反映流浪汉的生活状态,手法基本属于写实。从1932年起,穆时英完全显示出了他的现代派品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公墓》、《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
② 小说创作主题
穆时英醉心于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表现爱情与死亡的主题。刊登在《现代》创刊号上的《公墓》以流畅、细腻的散文笔调抒写了一个凄凉感伤的爱情故事,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全文缱倦缠绵,把爱情和坟墓(死亡)联结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现代主义的理解。
穆时英写得较多的是“十里洋场”上海畸形的“风景”,这里充满着“战栗和肉的沉醉”。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把五个人物聚集到周末的夜总会,展示了他们的不同命运,或破产,或青春流逝或情场失意,或失业,或生活无目的,来夜总会进行最后的发泄;《上海的狐步舞》则进一步揭露了上海这个半殖民地都市的本质,小说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感觉主义、印象主义和意识流的方法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都市风景:黑社会的暗杀、后母和儿子的乱伦、富豪的嫖娼、工人的惨死、舞厅里男女的调情……展示了都市的没落疯狂的状态。 在描写人物的疯狂、半疯狂的精神状态时,作者往往还能写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这个特点就是他所说的“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如《黑牡丹》里那个外号叫黑牡丹的舞女,为了逃避遭奸淫的恶运而跳车逃跑,得到了别墅主人圣五的搭救,为了能够得到心灵的休憩,她却始终不敢公开自己的舞女身份,而谎称自己是“黑牡丹妖”,提心吊胆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