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他的小说和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他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炼、纯净的语言,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众所周知,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的独特道路的探索,是作为小说家的老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除了小说之外,老舍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50年代又以话剧作品扬名于文坛,可以说是多才多艺。
1.老舍(1899-1966)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父亲舒永寿,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兵,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阵亡。父亲死后,家境日渐贫困,老舍就和性格刚强的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后来,接受了别人的资助,到一家改良的私塾读书,1913年,又考入了免费供应吃住的北京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前一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但是却没有直接参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甚至对五四运动也采取旁观的态度,可以说,在二、三十年代,老舍和时代主流是始终保持着一些距离的,并且常常试图在创作中超越一般感时忧国的范畴,去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尽管这样,五四运动却给他创造了做作家的条件,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1924去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中文讲师之后,从1924-1929年,老舍旅居在英国,并开始了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都在《小说月报》上加以了连载。1926年,经许地山的介绍,老舍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到三十年代中期,老舍的创作进入鼎盛期,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1936),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此外,还有《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文博士》(1936-1937),写于1930-1931年间的《大明湖》等长篇巨制。《大明湖》的原稿被战火焚毁,没能出版,后来,他从中提炼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月牙儿》。这一阶段,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和三个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显示出了旺盛的创作力。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老舍曾任总务部主任,积极投身抗战文艺工作。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9种,以及相当数量的通俗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各异,显示出老舍艺术创造的雄厚功力。
五六十年代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自叙传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1966年8月23日,老舍遭揪斗毒打,次日自杀,一代“人民艺术家”走入了太平湖(今北京积水潭)。
老舍作为一个杰出的长篇小说作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他号称“才力不长于写短篇”,但是他的为数不少的短篇中确有一些佳作,《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柳家大院》、《黑白李》、《上任》等作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思想价值,许多短篇对人物的刻画都相当成功。
总之,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写了1000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作为一位有个性、成就卓著的作家,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作为北京文化的特殊个案,体现出对这个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反省。
2.长篇小说《骆驼祥子》(1936)
《骆驼祥子》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1)时代历史背景
作品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是20年代民国时的北京,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北伐还未开始。老舍通过北京一个普通人力车夫从个人奋斗到最后毁灭的悲惨遭遇,描写了中国的小人物。
(2)人物形象分析
祥子是一位在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个体劳动者形象,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形象。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进城之初,祥子的性格是本分、善良,勤劳正直的,有理想,有上进心,追求独立人格和美好人性。《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本是一个贫苦农民,流落到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的苦干谋取生活,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的目标,幻想着有了车就如同在乡间有了地一样,能凭着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作为一个劳动者,在祥子的性格中有着美好的一面,如勤劳、自尊、有责任感、善良等。他“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事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过了”,觉得用力拉车去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在曹宅拉车出了事,他主动引咎辞职,认为责任、脸面这时似乎比命更重要,虽然自己从不乱花钱,却愿意帮助穷人,肯花自己的血汗钱给饥寒交迫的老马祖孙买了十个肉包子来充饥,在他与虎妞的不幸婚姻生活以及对小福子的真挚感情中,都表现出了他对独立人格的珍视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里还描绘了几个人力车夫的形象,如老马祖孙、二强子,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作为一个自由劳动者,可是老马、二强子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车,后来却仍然充满苦难。事实证明,祥子的路是走不通的,可是他还是着了迷似的一再买车,在这里,买车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宗教,是一种追求理想的象征。
其次,祥子经历了买车三起三落的过程后,最后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祥子的命运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拼命拉车,挣钱买一辆自己的车,可是在那个混乱的社会,个人的奋斗是无法得到保障的,经过三年的艰辛,祥子买了一辆新车,但不到半年就被匪兵抢去;在逃走的路上他捡到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元钱,准备买第二辆车,因此被人称为骆驼祥子,但不久又被孙侦探敲诈走;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诱骗祥子和他结了婚,祥子用她的私房钱买了第三辆车,但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在重重打击之下,祥子开始破罐子破摔,因为跟主人的姨太太私通而染上了性病,活得宛如行尸走肉一样,小福子重新点燃了祥子对生活的希望,他想娶小福子又供养不起小福子的一家,所以悄悄的离去,等他在曹先生那里找到工作,高高兴兴回来找小福子的时候,小福子已经被卖入妓院,并因走投无路而自杀。祥子最后的一线希望彻底破灭后,变得懒惰、贪婪、麻木,又嫖又赌,打架使坏,最后为了60块钱,出卖了宣传革命的同志阮明,成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