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还总是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描写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和生活中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他的小说多被称为是“问题小说”。应该指出的是,他的问题小说有别于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小说,更注意农村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以及各项社会政治运动中的疑难和偏差问题,始终洋溢着高涨的政治意识,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农村政治问题小说”。
其次,在艺术上,还创造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新评书体”,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提供了艺术经验。赵树理的小说在结构上,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在人物描写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方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及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在语言方面,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另外,赵树理的小说都是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山西味道和晋阳气息,后来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作家群,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流派之一。
赵树理小说是复杂的,他的出现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不仅仅宣告了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的成功,也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农村题材小说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它还标志着知识分子叙述者全面让位于政治话语主体,标志着“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真正开始了整体结构的转型。但是从农民文化角度去表现农民,也使赵树理在一定程度上迁就了农民的文化心理的欣赏水平,带来了其小说创作的局限性。
3. ①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这是小说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这里的阶级关系不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学说简单化、净化了的,而是保持着生活本身所特有的感性状态:在暖水屯这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中明显地存在着两个阶级的对立:一个是以钱文贵、李子俊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一个是以张裕民和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但是,各个阶级之间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形成了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钱文贵这个村里的中等恶霸地主,他的亲哥哥钱文富却是村子里种二亩菜园地的地地道道的贫农,他的儿子钱义是八路军战士,媳妇是富裕中农顾涌的女儿,女婿张正典是村治安委员,侄女黑妮是村农会主任程仁的情人,农村各阶级之间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联系,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而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使得暖水屯在地主之间、农民之间、甚至是工作组内部都充满了矛盾和性格的差异:同是地主,李子俊、侯殿魁、江世荣、钱文贵在土改大风暴面前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并且互相明争暗斗;同是贫农,既有刘满这样站在斗争第一线的积极分子,也有白天分地、晚上退地的农民侯忠全;村干部之间对于土改的认识和态度、政策的掌握也都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工作组之间,既存在着文采那样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也存在着杨亮、胡立功那样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土改斗争的艰难首先就来自于这一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
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丁玲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小说展现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积淀,以及这种历史积淀又是怎样束缚了他们反封建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的。小说中对侯忠全心理的刻画是很有典型性的。农民斗了侯殿魁后分给了侯忠全一亩半地,但是他却悄悄地交还了地主,因为他不相信农民能掌权,不相信自己有翻身当主人的日子。当他和刚被斗争过的侯殿魁目光对视时的一刹那,竟然“觉得象被打了一样”,那悄悄地投过来的责罚的目光反而使他抬不起头,把两手垂下,弯着腰逃走了。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熄灭,所以,当侯忠全真的相信地主确实被斗垮,土地回到自己的手中时,他和老伴两个人都笑了,笑到两个人都伤心了,开始真诚地认定: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以后要供就供毛主席。作家的这最后一笔虽然写出了农民的觉醒,但也真实地把这觉醒放在了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真实地写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农民要摆脱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的奴性观念,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付出沉重的代价。
丁玲忠实于现实的描写,她对农民思想、心理刻画的历史真实性,使得她的描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农民心理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此外,在表现农村中的新人时,作者也没有人为地把他们拔高,而是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自身的弱点逐渐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