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 台湾乡土小说(1) |
|
(二)杨逵
1、生平及创作
杨逵,原名杨贵,1905年生于台南县新化镇,1924年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攻读文学。4年后返回台湾,参加抗日农民运动和文化运动。杨逵在有生80年的岁月里历经坎坷和磨难,生活清苦却胸襟坦荡,有贫贱不能移的风骨。他的小说《春光关不住》(后改为《压不扁的玫瑰花》)被收进中学课本,他“永不灰心,永不丧气,埋头苦干,人们用“压不扁的玫瑰花”作为对杨逵精神的总结。他目睹了台湾社会历史的变迁,他的乡土小说部分地记录了这一变迁中的台湾社会风貌。主要作品结集为小说集《鹅妈妈出嫁》和《压不扁的玫瑰花》。代表作有《送报夫》、《模范村》等。他的小说被高度评价“是指示历史进路的文学,是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心上点燃一盏灯的文学”。(台湾作家龙瑛琮语)
2、文学观:
杨逵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在《智慧之门将要开了》一文里说“文学是人生的反映,人生又那么复杂,我们不仅要在文字上用功夫,更要为认识人生社会的奥秘而努力……” “ 我认为,我们喜爱写文章,并不是所写的文章有什么东西可以教训别人。我觉得,每想写一篇文章,总要坐下来静静地思索,反省我们日常的生活检讨所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写完之后,又要再三推敲,不仅是文字上的推敲,更要在思想上、生活上推敲,如此就可以慢慢接近正轨,把我们的生活纠正,使我们的生活不致太离谱。”
因此杨逵的小说有明确的思想指向,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对政治进行犀利的讽刺便是这样的文学观的反映。
3、代表作品介绍:
《送报夫》(参考教材35页)
日本侵占台湾后,杨家的土地被强行收买,杨父因抗拒收买被警察扣押,遭受毒打,受尽折磨,两个月后含恨而死。杨家青年被迫背井离乡来到东京,却面临着更大的困境。为生活所迫作了送报夫,在非人的环境里生活:二十五个人挤在一间到处是跳蚤的房间里,‘他他米’的席面都脱光了,只有脏得漆黑的稻草,我们就要睡在这上面。这里有三三两两挤在一堆讲着话的,但大半都已钻在被窝里了。看一看是三个人盖一床被头,从那边墙根起一排排地挤着。” 送报的工作处处是陷阱,入派报所时先交保证金,但老板所规定的送报定额是圈套,达不到就要被解雇,保证金也就一去不回,没有任何保证。家乡的母亲把在东京的儿子看做自己唯一的希望和精神寄托,为了让他度过难关,不连累他,把房子卖掉,把钱寄给远在东京的儿子,而自己则自杀身亡。日本人的到来根本不是他们所想象的是“乡的发展”,而是“乡的离散”,甚至是家破人亡。
虽然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有坚强的理想主义存在”。 作者道出了团结力量的重要,对抗凶恶势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团结。小说结尾写:“这宝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表面虽然装得富丽肥满,但只要插进一针,就会看到恶臭逼人的迸流!”
《模范村》主人公阮新民,是日本殖民统治下“样板”农村——泰平乡第一大地主的独生子,赴日留学十年,在七七事变前夕回到家乡,看到他的父亲勾结官府、草荐百姓的行径后非常愤怒,毅然与之决裂,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
4、杨逵小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小说主要由日语写作翻译而来(作者六十年代才学习汉语,向自己七岁半的小女儿素娟学习,作者曾写散文《我的小先生》详细记述。)
(2)主人公多为不同类型的、具有远大理想并有实际行动的爱国志士。
(3)在人物刻画上,多利用环境气氛的烘托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4)小说的结局多积极向上,令人振奋,激扬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具有现实主义的力量。
台湾作家钟肇政等主编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中如此评价杨逵:“杨逵承担了日据下台胞共同的苦难命运,并继承了赖和尖锐的抗议精神,以诚实的风格、朴实的结构、平实的笔触,发扬了被压迫者不屈不挠的民族魂;其次,他的小说意识充满了希望,弥漫着一股坚毅的行动力量,……他的道德勇气与指出的方向,形成了一块不可毁灭的里程碑,是台湾新文学‘成熟期’与‘战争期’的最重要作家之一。”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