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台湾乡土小说(1)

台湾乡土小说的萌芽和发展
一、乡土小说的萌芽

  乡土小说的概念,参考教材29页“乡土文学”的定义。
  乡土文学,一般是指作家以故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包括风俗人情、语言特点等),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的命运的思考的一种文学作品。
  对台湾而言,乡土小说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白话文的兴起、文坛上新旧文学之争,最后新文学的全面胜利使得新小说的创作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乡土文学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最早的乡土小说的提出者是黄石辉,他在《怎样不提出乡土文学》一文中倡导:“你是台湾人,你头戴台湾天,脚踏台湾地,眼睛所看的是台湾的状况,耳孔所听见的是台湾的消息,时间所历的是台湾的经验,嘴里所说的亦是台湾的语言,所以你的那只如椽健笔,生蕊的彩笔,亦应该去写台湾的文学了。”
  20世纪20年代初期,台湾新文学的第一批作家就是以写乡土小说进入文坛的。这些作家大多受过教育,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台湾独特的地域风貌、宗教民俗、村落建筑、语言文化,还有台岛人民长期被殖民者欺压的精神屈辱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怀,表达作为弱势群体的小人物的困苦和希望,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乡土性格,归纳了岛上人民“勤劳、坦率、耿直、奋斗、忍从和富于阳刚性”的民众气质。这是贯穿台湾当代文学的乡土小说的最早源流。

二、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在日剧时期得到了推进和发展,也经历了重挫。
  1919年-1930年是乡土小说的摇篮期,主要代表作家有:赖和;
  1931年-1937年是成熟期,主要代表作家有:杨逵、吕赫若等
  1937年-1945年是低潮期,主要代表作家有:吴浊流等。
  主要内容表现台湾人民抗日、民族尊严以及艰辛的奋斗历程。
  以下简要分析赖和、杨逵、吴浊流等乡土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赖和
  (二)杨逵
  (三)吴浊流

三、五、六十年代的乡土小说
  五十年代,刚刚迁到台湾的国民党把“反共救国”作为当务之急的国策,在文坛上“战斗文学”泛滥,出现了以充当国民党宣传工具而少有艺术成就的“反共小说”。
  在“战斗文学”的冲击下,乡土小说遭受重挫。但仍然有一些作家在开拓乡土文学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与“反共文学”对抗。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从边缘走入复苏的时期。
  主要代表作家有钟理和、钟肇政。
  (一)钟理和(参考教材38-40页)
  (二)钟肇政

四、小结:
  台湾乡土小说从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来,理论被不断地丰富,主题也逐渐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到了这一阵营。作家们普遍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历史感,在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指导下,关注乡民乡情乡音乡土,揭露侵略者罪行,讽刺时政,把祖国、民族和乡土情怀作为是他们小说表达的主题。经过五十年代的沉寂和六十年代初乡土小说作家的努力耕耘,它走出低靡,创作手法和技巧不断加强,继续反映台湾的乡土社会风情,迎来了它下一个阶段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