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五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并以我国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注意继承我国家庭教育的优秀遗产,注意吸收国内外教育科研成果,总结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这是教育原则是家庭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各原则之间相互关联和渗透,形成了完整的原则体系。
一、科学性原则
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实践的特殊形式理应体现科学的精神。家庭教育中有无规律性的认识?家长教育行为有无科学的规范?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应成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养育观对儿童施加影响,使孩子能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目标成长。
在贯彻科学性原则时,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体现时代精神
只有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能适应社会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定义。全球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主流。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需要身心健康发展的人,需要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呢?首先,家长应该树立开放意识,给孩子提供自由、快乐、信任而支持的环境,给予儿童自己发展的空间,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其次,家长应构建学习环境,通过家庭环境、生活方式、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精神,提高孩子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现代社会,中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例如,山东省济南市少年宫在组织40名6岁左右的儿童到柴家村进行“手拉手捐助活动”时,曾出现了众多家长“围追堵截”、设下重重“封锁线”,以求陪同孩子的现象:在少年宫里的大客车上,20多位家长抱着孩子坐在座位上,不肯下来;组织者将他们“赶”下车以后,又有5位家长拍打车窗,说是幼儿园的老师让他们帮忙拿道具,后经同意让他们在少年宫大门上车;当车子行到少年宫门口时,一大群家长围拢过来,使车门无法打开;车子突围以后,带着道具的那几位家长很快乘着面包车赶到了,没开多远,又一辆面包车载着7位家长堵在了前面;在捐助活动刚刚结束时,又有4位家长赶来了,他们说“刚才下了雨,孩子没带雨衣,来看看。据组织者反映,孩子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表现得很出色,家长们该给孩子松绑了。
(二) 体现民族特色
在教育内容上,家庭是传递文化的载体,培养21世纪的中国人是当代每一个家长义不容辞的使命。改革开放,加入WTO,承办奥运会,…在中国社会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涌入中国,给中国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华2000多年璀璨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立足于世界的根基。要想成为世界人,首先得成为中国人。在这样的时刻重塑民族精神,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极具意义。
例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有条件的可以游历祖国山河,让孩子欣赏国画,给孩子讲一些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和孩子过传统的节日,等等。
在教育方法上,家长也应该立足中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思想。因为,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各有其民族性,西方的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孩子不能完全适应。此外,中华民族也有很多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弘扬优良的传统,继承先进的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例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后人推崇的家庭教育规范,他以儒家的传统思想,阐述了立身、处世、治家、求学之道,其中《教子》篇是家庭教育的专论,根据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观点,提出儿童时期是一生发展的关键,主张“胎教”,提出“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的早期教育观点,指出教育子女切忌溺爱、偏爱,要把慈爱和督训结合起来威严有慈,还提出以身作则、环境熏陶等家教原则。
(三)以科学规律为指导
按科学规律教育儿童应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陈鹤琴说:“父母是不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养牛、养猪、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因此,人的行为肯定会受某种观念的指导,这些观念可能是有意的或者无意的,错误的或者正确的,其会在实践中得到修正。但教育实践不同于其他,它的结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正如洛克所说:“教育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上终身洗刷不掉的。”因此,家长在教育时必须以科学的规律为指导,使孩子健康成长。科学的规律包括教育规律、儿童的发展规律等。
例如,许多家长认为“棍棒下出孝子”,迷信体罚,但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造成其心理上的创伤。有一首“挨打歌”值得我们品味:“首次挨打战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工夫到,酣然微笑入梦中。”
二、理智性原则
韦伯说:“现代生活是由理性的经济道德、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态度的理性构成的。”理性的实质是讲求规则,反对随意,提倡独立自立,摈弃相互依赖,保障人的平等、自由与人权,反对权力崇拜与权威崇拜,强调信守诺言,尊重个人,强调为信念而生存,为理想而奋斗。家庭教育离不开理性精神的引领。现代社会,许多家长生活在一个浮躁的世界中,以一种盲目的心态去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以成人的优势心理对待孩子,非理性主义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泛滥成灾。在家庭教育领域理性精神体现为家长与子女在人格上是高度平等。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热爱孩子,又要严格要求孩子,做到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理性施爱,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第1页——
——第2页——
在运用理智性原则时,家长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调节情绪
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1岁左右的婴幼儿就已经有恐惧、厌恶、愤怒、快乐、高兴等等的情绪表现;2-3岁时如果能得到亲人的充分关爱,最大限度地获得舒适感,尽可能地减少焦虑情绪便会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家人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家长的负面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家长只有时刻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制无益的冲动,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感情用事,把消极因素化解为积极因素。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的动画:花园里,爷爷正躺在椅子上休息,一个小男孩拿着水龙头往爷爷头上淋水,爷爷被浇的满身是水,但爷爷忍住了火气,蹲下身子,耐心的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啊?小男孩天真地说:我想给爷爷的头发浇水,让您头上多长些头发”。广告打出画外音说:“请多问孩子一句为什么。”
(二)规定限度
这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家长只有客观分析孩子的需要,满足合理的要求,拒绝不当的要求,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体验各种情感,不断取得进步。英国学者阿莎·菲利普斯指出:父母对孩子说“不”非常重要,即便是对出生几个月的婴儿也应该明确规定一些界限,父母如果只说“行”,就会剥夺孩子表达情感的能力,造成“脱离现实生活的幻想和危险的形势”,因为“与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亲昵和友情一样,孩子应该学习的还包括失望、愤怒、仇恨、争论和放弃”;父母在说“不”的时候,还要选择好适当的时机和方式,并解释说“不”的理由。
例如,适当的规定限度可以训练儿童的意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这不单纯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同时也是欲望和制止,欲望和放弃。假如你们的孩子仅仅受到自己愿望的训练,而没有受到克制那种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最大的意志的。”他运用一个非常通俗而又十分形象的比喻说:“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一辆汽车,如果只要动力系统,而没有灵敏有效的刹车系统,这种汽车上不能开到马路上去的,否则肯定会出事故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只有想得到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的精神,而不能在必要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不恰当、不实际的愿望。那么,这种人是不能适用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他就会想没有制动器的汽车一样,胡乱冲撞,碰得头破血流。
(三)全面整合
这是教育孩子的关键,家长只有全面关心孩子,爱护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
例如,有个小女孩有一个爱吃手的坏习惯,平时不管刚玩过什么东西,顺手就往嘴里塞,对他这个不良习惯我也采取过“吵”、“吓唬”等方法,但都无济于事。后来妈妈利用形象的顺口溜和做游戏的方法来纠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阻止他吃手,她编了一首儿歌,并加上适当的动作“小手上有小虫虫,吃到嘴里肚子疼,妈妈带我去看病,以后我要讲卫生,不吃小手不生病,严防虫虫进肚中。”结果,当幼儿再吃小手的时候,妈妈只要略加提醒,他就马上把手从增里取出改并随口说“吃手里要生病,肚子疼。”
(四)杜绝溺爱
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家长只有将亲情和师情融为一体,不娇惯孩子、袒护孩子,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实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告诫过家长,“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慈母败子”的古训应当记取。
例如,前几年,某地发生了一件5岁的孩子用尼龙绳勒死76岁老祖母的悲剧。小孙子用一根尼龙绳栓猫玩,猫跑了,小孙子非要把绳子套在老奶奶的脖子上玩老奶奶让他栓脚,他不干非要套脖子不可。老奶奶对孙子一贯娇惯溺爱、迁就放任,平时对孙子种种要求,从来都是一一满足。她见孙子哭闹起来,便让他把绳套在自己脖子上。哪知绳套打的是活扣,小孩子用力一拉,便紧紧勒住脖子,老人一时感到气闷,便挣扎起来,从炕上滚到地上。孙子见奶奶挣扎,越发觉得好玩,便使劲拽住绳子不放,直到老奶奶不动弹了才松手,仍下绳子出屋玩耍去了。孩子的爸爸回来,一摸母亲的心脏,早已停止跳动了。
三、指导性原则
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刚出生就遗传了的生存本领,而刚出生的婴儿心智和身体都不成熟,需要家庭的养育,但动物的本领是单一的,而我们渐渐长大的孩子却具有多元智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承认孩子的主动地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在遵循指导性原则的时候,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这是家长指导孩子的基础。家长要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不仅有着与同龄孩子相似的一些年龄特征,而且还有着与同龄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并予以尊重。
抽象的儿童观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得以体现呢?赵忠心等提出,家长应:要主动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对孩子期望适当,根据孩子实际水平提出要求,用孩子父母头脑中的理想化标准要求孩子、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要求孩子和其他人一样或超过他人是不现实的;允许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对孩子进行纵向评价:用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想比较,应鼓励孩子与自己竞争;同龄孩子的发展也有差异,不管孩子的发展令人满意还是不如人意,最关键的是,父母要喜欢并接受孩子,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并接受自己。
(二)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
这是家长指导孩子的关键。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家长应该鼓励并支持儿童游戏,也可以通过游戏指导孩子。
——第2页——
——第3页——
例如,四五岁的孩子,会产生一种模仿成人活动的愿望。如想模仿妈妈切菜,想学开车,想当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这些愿望由于他年龄的限制是不能真正实现的,只有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利用玩具通过游戏反映出来。在家里经常可以看见女孩子抱娃娃,喂娃娃吃饭,用块小手绢当被子盖在娃娃身上,让娃娃睡觉等活动。这类游戏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父母应当支持孩子玩这种游戏。这种游戏不需要很多成形的玩具,给他准备一支用完了的废圆珠笔,一个空的塑料药瓶,瓶内放几粒糖豆,他便会用它们当体温表,当药,给娃娃试体温,喂娃娃吃药。
(三)重视孩子的自我教育
这是家长指导孩子的目标。家长对孩子进行指导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不对孩子进行指导,帮助孩子甩掉“拐杖”,使孩子能够学会自我教育。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儿童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儿童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发展。诚然,有时候,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做什么和怎样做,比让孩子自己去做要更迅速、有效、节时、省力,但这只是近期效果,并不能带来远期效果。为了使孩子终身受益,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例如,家长可以通过分配任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两岁左右的孩子,可以从教他收拾玩具做起,要求并带领孩子将玩完的每一件玩具,放回家里为他规定的摆放玩具的地方。对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分配他整理自己的睡具,以培养责任心,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睡觉用品,必须每天将它铺叠整齐。到五六岁除有自理生活方面的责任心外,应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饭前摆放全家人用的餐具,扫地等,以培养为他人而做事的责任心。如果自己家里以及邻居订有报纸,扩大他为别人做事的责任心。通过这些家庭生活里每天都必须有的内容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坚持性,对孩子来说,既具体又容易接受和做到。
四、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施予影响,由浅人深,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所要“循”的“序”,实际上有两个,一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孩子出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其身心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儿童的身心发展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出发展过程的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反映出—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人们常说的年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具有—定的顺序性,前—年龄阶段是后—年龄阶段的基础,后一个年龄阶段是在前一个年龄阶段基础之上.二是知识本身的发展顺序。
在实行渐进性原则时,家长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具体明确
由于幼儿控制能力差,且主观上不能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也不能预见自己行动的后果,是直观行动思维。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抽象笼统,而要具体明确,简单明了,便于孩子理解和执行。
例如,为了不让孩子吃太多糖,家长不仅要给孩子讲明吃糖的坏处,告诉孩子以后应少吃糖,还应规定好孩子每天吃的糖数目不能超过5个。
(二)适当合理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应是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和心理承受能力;既不能过高,以免孩子力所不及,无法实现,失去信心,也不能过低,以免孩子不需付出,固步自封,失去兴趣。儿童的发展有关键期,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把握一些基本活动方式的关键年龄期;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活跃期;4-5岁是儿童口语发展的第二质变期;5-6岁上幼儿数的概念发展的转折期,等等。家长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指导儿童的发展。
例如,父母教幼儿学习数字,可以用具体形象的数学游戏方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四只青蛙……”。
(三)螺旋上升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应做到横向有序,纵向有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式地上升,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难度,提高孩子的发展水平。
例如,教孩子走路,我们得先让他学会爬,接着牵着他的两只手走,然后是牵着他一只手走,或让他扶着栏杆走,最后才是让毫无支撑地走,他刚开始也只能走几步,而且还是摇摇晃晃的,接着会越走越稳,以至于能跑。
五、适度性原则
研究表明:奖励和惩罚是儿童行为的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奖励可以肯定儿童的积极行为,并使其继续保持,而惩罚可以通过使儿童的错误行为与焦虑或恐惧反应联系起来,使其不得不终止那些违禁行为。不过,奖惩固然具有积极作用,在使用时仍须防止过度使用,否则会出现对奖赏的依赖和惩罚适应现象。如果过分或频繁使用表扬,其激励作用会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弊端;过多的惩罚,会使儿童的自我效能感降低,逐渐产生对惩罚的心理适应,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要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惩并用,奖惩分明,奖惩适度,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执行适度性原则时,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称赞孩子的努力
家长在表扬孩子时,与其空洞地夸奖孩子的“聪明”,不如言之有物地称赞孩子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夸奖孩子“聪明”,孩子的挫折容忍态度就会变得较怕失败,这些孩子往往选择较有把握的事情去做;父母经常称赞孩子的努力,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由于不担心失败,这些孩子往往选择有价值的事情去微。因此,父母在赞美孩子时,要具体地指出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聪明”及不断尝试的努力过程。
例如:家长扫地时,孩子拿来了撮子,家长可以说:“谢谢你啊,我正需要撮子呢,你就帮我拿来了,你能帮妈妈干活了,真是个勤快的好孩子呀。”
——第3页——
——第4页——
(二)惩罚孩子的过失
家长要牢记惩罚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其过失行为。在动用惩罚之前,要冷静地分析孩子过失行为产生的原因,使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遭受惩罚、怎样改正错误;在运用惩罚时,要使禁止孩子所做的事与他所犯的错误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以发挥惩罚的教育作用,而不应使惩罚变成了体罚;在实施惩罚以后,要给孩子铺设取得进步的“台阶”,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据报道,2002年7月7日,在山东省发生了一起母亲打伤5岁养女的惨剧:母亲要求女儿学写1—10阿拉伯数字,自己在旁边看着电视,女儿一边写数字一边偷看几眼电视,母亲发现后,用苍蝇拍打女儿,并责令女儿背对电视机写数字,女儿写不好“8”和“9”,母亲就用擀面杖使劲地打她,女儿最后一只眼睛失明。家庭教育要尽快远离拳脚,棍棒是打不出人才的,这就是给我们留下的血的教训。
(三)奖与惩相结合
研究表明,从对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和不良行为的纠正来讲,有奖励及惩罚的效果比没有奖励及惩罚的效果要好一些;奖励与惩罚相比而言,奖励的效果又比惩罚的效果要好一些;在奖励和惩罚的运用中,奖惩并用的效果又比只奖励或只惩罚的效果要好一些。所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长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以奖为主,奖惩结合,促进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
例如,4岁的小羽吃饭时喜欢满屋乱跑,屡劝不听,于是小羽的父母与她订了一个协议,如果她吃饭时再满屋乱跑,就禁止她看当天五点半的动画节目—动画城,但只要小羽能在一周内坚持在饭桌上吃饭,就给她买其最爱的奥特曼影碟。
六、一致性原则
由于家庭成员生活经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思想文化教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不同,每个成员与子女关系不同,而且家庭教育者不是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教育整体,因此在家庭中可能经常会出现对孩子教育各行其是的现象。但是,家庭教育是家长集体的义务,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必须协调一致,否则,就可能养成子女的两面习惯、市侩作风。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协调,使教育内容与要求、手段与方法等能前后一致,左右贯通,保证孩子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在实施一致性原则时,家长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互通信息
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联系,及时交流信息,一起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不与双亲同吃同住的家庭来讲更为重要。
据报道,一名近8岁的男童经过失业的单身父亲侯波两年多的封闭式家庭教育,能够通读《三国演义》看懂中国日报,但因侯波一直拒绝将孩子送进学校读书而被前妻王育告上法庭,要求变更孩子的抚养权。最后,虽然王育败诉,侯波也同意把孩子送进小学,但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却变得非常疏远。不管,结果怎样,如果男孩的父母能够在孩子的教育问题沟通好,就不会发生这种对薄公堂的事,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了。
(二)相互配合
家庭成员之间要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彼此维护威信,建立牢固的“统一战线”,反之,相互拆台,互不协调,有人管得严,有人管得松,就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有缝可钻,导致人格的扭曲。
由于两代“单传”,爷爷、奶奶视小强为零上明珠,宠爱有加,养成他暴躁、任性的坏脾气。小强五岁生日那天,爷爷买了辆小强一直想要的自控电动小汽车,像警车那样,红灯闪闪,警报声声,遇到障碍物会自动倒退、转弯,继续前进。星期日那天.小强为了玩得尽兴,把家里玩具全部搬到客厅里,设置多种多样的路障,到了午饭时分.母亲三番五次要小强待到全家人吃完午位后再玩,小强却执意不肯。母亲只得自己动手搬凳子。这时,小强见母亲撤并路障,发脾气,又吵又闭,任性地把小汽车一甩,结果把心爱的小汽车摔坏了。母亲有意不理他,并说服他父亲、爷爷、奶奶都不要迁就、庇护他,由母亲一个人来处理。小强见母亲态度坚决,父亲、爷爷和奶奶都对他“冷处理”,只得快快地放好小汽车,不时窥视母亲脸色。傍晚,他要求把小汽车送到玩具店修理。母亲对小强说:“修理小汽车的费用,要从你压岁零花钱中扣除。”后来,小汽车修好了,小强再也不任性分玩、故意弄坏玩具了。
(三)共同教育
家庭成员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强化对孩子的教育,提高教育的效益。
例如,两岁半的圆圆还依赖着奶嘴的,这种坏习惯不仅让她的嘴型慢慢变形,还使她的呼吸道受到感染。为了纠正她的坏习惯,家长把所有的奶嘴都扔了,每次她想要,任她苦喊,谁都也不为所动,这样几次三番,总算把她的坏毛病给戒了。
——第4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