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五章 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
||||||||
家庭教育方法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及措施,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认为“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家庭教育的方法体系主要由环境熏陶法、兴趣诱导法、暗示提醒法、活动探索法、榜样示范法等组成,父母要创造性地加以综合使用。
一、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的物质生活指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安排,诸如家庭经济收入的安排、使用,家庭陈设的布置,家庭环境的美好等等。家庭的精神生活指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和追求,等等。家庭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对儿童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上儿童有较强的可塑性,家庭生活对其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方面影响极为深刻,打上深深的烙印。利用家庭生活进行教育的方法看起来是无意识的,但更易于为儿童所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更为深刻和明显。
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这种方法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朱庆澜先生把家庭的生活环境比喻为“家庭的气象”,认为“家庭的气象教育”十分重要,他指出“气象就是这个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子一定变成那个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子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子一定直,木是弯的,影子一定曲”,他强调全家人要形成一个“好样子”,让小孩子学好。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他要求父母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孩子培养成才。马可连柯也说:“教育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它的各个细节由家庭的风气来解决,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能用人工来保持。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相反的,只要正当的家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游戏和…权威的正确方式。”。
家长在使用环境熏陶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有可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小天地,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美好的物质环境。
首先,家长可以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特点的生活空间。从房间的布局家具的设计、摆设的陈列,到色彩的搭配等必须充分考虑和体现儿童的年龄特点、性别、性格和爱好等。其次,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儿童可以在布置自己的房间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尊重与承认,可以在创造过程中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尽管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而创造这个空间的过程却充满亲情,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可以充分发挥物质生活空间的作用。儿童天生好奇、好动,家长应允许孩子对家庭物件的看、摸、摆弄,让其获得对事物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
(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
1.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在家庭生活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其重要。例如,国外教育家多萝茜·洛·诺尔特说: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妒嫉。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2.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父母之间要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形成教是育孩子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为了充分而和谐地发展个性,应让儿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
孩子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的和谐气氛是儿童形成利他行为、良好性格的基础。孩子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家庭成员间的相亲相爱,充满亲情、关怀和爱心的家庭气氛,会让孩子们体会到幸福和温暖,产生快乐、满足的情绪,这有利于形成开朗、自信、合作的性格。相反,假如幼儿处在一个充满争吵、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极易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的情绪,性格上容易怯弱、自卑、封闭,这样让孩子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成长,必然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为了使孩子长得结实又聪明,父母要相敬如宾,用恩爱的情绪影响孩子,给孩子营造出良好的身心发展的空间。
——第1页——
——第2页——
例如,美国一些研究人员于1999年对1021名1—3岁发育迟缓的儿童所进行的家庭情况分析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621名)患儿在哺乳期内,父母争吵闹离婚,母亲情绪不佳,身体经常分泌出有害物质,并通过乳汁进人婴儿体内,使婴儿各个脏器、神经等各个系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免疫功能下降,致使发育迟缓落后。
二、兴趣诱导法
兴趣诱导法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需要,捕捉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的一种方法。
兴趣是人们探究事物带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由于受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及行为的无意性、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特点的制约,他们的认识活动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对事物的兴趣,而且年龄越小,越需要依靠直接兴趣来激发学习的动机。
家长在使用兴趣诱导法时,要注意如下事项。
(一)了解孩子的兴趣点
孩子天生好奇、好动,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都充满了惊奇和兴奋,但儿童的行为很难持久,家长该如何把握孩子的兴趣所在呢?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主动性,在没有家长或其他人的要求、督促下,孩子能否经常积极主动地从事某一方面的活动,具有自发的积极主动性;二是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孩子是否经常带着愉快、高兴的心情去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三是坚持性,孩子能否坚持较长的时间,集中注意观察或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如果看到孩子经常主动、愉快并长时间地从事某一活动,家长就可以确定孩子对该方面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家长也可以多和孩子一起活动,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例如,通过玩亲子游戏,父母就能了解到孩子喜欢的是体育游戏还是结构游戏;通过和孩子进行艺术活动,父母就能知晓孩子是否喜欢画画和唱歌,是更喜欢画画还是更喜欢唱歌等。
(二)积极支持引导孩子的探究活动
由于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特点,使孩子的求知兴趣往往与具体的探索活动结合在一起,家长应积极支持幼儿具体的探索活动,并引导孩子的兴趣稳定、深入、广泛地发展。
首先,家长应理解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
例如,爱迪生小时后看见一直老母鸡在鸡蛋上卧着一动不动,就跑去问妈妈。妈妈说:“母鸡在用自己的身子给鸡蛋保温,好孵出小鸡。当天下午,爱迪生不见了,找了很久,人们才发现他正在草堆上蹲着学母鸡孵小鸡呢!面对蹲了一屁股蛋黄的爱迪生,他妈妈并没有对其横加指责和嘲笑,而是尊重宽容地问他实验的结果怎样。
其次,家长应适当地引导幼儿的探索活动。家长可以为孩子配置一些相关的书籍,读给孩子听,或引导他们自己读,以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可以经常给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儿童进行更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当孩子提出问题后,应尽量避免把答案告诉给孩子,要想办法引导孩子思索;不仅要在家庭内部,而且还要在家庭外部,如海滩、森林、球场、公园等处,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探究活动。
广西女孩王亚妮在参观动物园时对猴子特别好奇,这一细微情况被父亲发现了,就给她拍了几张猴子的照片。她喜爱这些照片,开始照着照片画猴。但细心的父亲发现,亚妮画猴只画出外形,而抓不住猴子的神态特征,于是又几乎每星期都带她到动物园看猴子,依情作画。这样的反复练习,使她画的猴越来越神气活现。为了使女儿把猴子画得更传神,亚妮的父亲买来一只活猴,让她整天跟猴子在一起,仔细观察猴子的动作,还给她讲许多关于猴子的故事。小亚妮画猴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童话真情”的独特艺术风格。她的几千幅面,颇有童题,技法润熟,在上海、常州、扬州展出过,她成了小画家。
(三)激发孩子的欲望
孩子的兴趣不稳定,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家长给孩子提供新异刺激,能引发孩子的探究心理,拓宽孩子的兴趣面。
例如,举世闻名的“铃木教育法”之所以能训练出30多万名杰出的“铃木儿童”,其中不少人成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学教授、著名乐团指挥和第一小提琴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铃木镇一先生非常重视兴趣在孩子学习中的作用,注意慢慢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再给予孩子发展的契机,使孩子的兴趣之火花越烧越旺,无法熄灭。铃木镇一认为,2.3岁的孩子起初对拉小提琴并不一定感兴趣,为了使孩子爱拉小提琴,妈妈首先不要强迫孩子去拉小提琴,丽要让孩子接触小提琴、然后妈妈自己在家里拉小提琴,孩子可能会边抢妈妈手中的小提琴边央求妈妈“让我也拉拉嘛”,妈妈就问孩子:“你也想学拉小提琴吗?”当孩子说“我也想拉”时,妈妈再问他:“你是真的想拉吗?”直至孩子说“是真的想拉”时,妈妈才带他到教师那里去学习;到了教室里以后,虽然孩子想马上就拉小提琴,但是妈妈却不叫他拉,而是让他“先到那边去玩玩”,这样,孩子就一边玩一边听,看大家的演奏;等到孩子把要学的曲子全部记在脑子里了,总想把它表现出来的愿望逐渐强烈的时候,妈妈才给他选择适当的小提琴,让他学拉。
铃木镇一强调,家长循循善诱,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并耐心等待孩子涌现出自发的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以后,再进行教育的做法是值得我们今天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们学习借鉴的。
(四)趣味盎然地教
要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取得预期的效果,家长就要饶有兴趣的去施教。“现在几乎所有的进步教育家都强调早期学习有必要重新引入充满娱乐的愉悦式教学。”
——第2页——
——第3页——
例如,适合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形式而学琴的第一步就是要让手指的第一关节在键盘上站立起来。并要反反复复地弹一个个单音,这样,每当儿童弹一会儿之后,会让儿童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有的家长就以做游戏的形式说“这个音是弹给小白兔听的,那个音是给羚羊听的。”(这些都是孩子最喜欢的动物),这样就儿童弹奏又有了劲头。当她再次倦怠时,家长又形象地装成孙悟空的样子说:“俺老孙也想听听钢琴演奏呢?”于是又惹得她一阵欢愉。这样反反复复,单调枯燥的练习便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完成了。
三、暗示法
暗示法是用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用的教育过程。言语、表情、手势等均可成为暗示的信号。希望孩子做什么,如何去做,或是为防止孩子出现某种错误、过失,家长根据需要给孩子一个“信号”,使孩子能迅速觉察,心领神会,并按照家长的意图去行事,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暗示法。
运用这种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了解、信任和尊重,有利用调动、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密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家长在运用暗示提醒法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与孩子沟通
暗示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即暗示者和被暗示者之间关系比较亲密,相互熟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接触过程中,形成了双方都很熟悉的传递信息的行为模式。彼此能对对方发出的某种“信号”迅速觉察,心领神会。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使双方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态,看懂对方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所暗藏的含义,听懂对方的话外之音。
例如,低龄幼儿一般不懂得察言观色,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可以提醒孩子,说:“你看妈妈现在是什么表情?我现在很生气!”,或者,也可以边做手势边说:“这样不行!“。经常这样,以后即使没有言语,幼儿也可以通过父母的表情和手势读懂含义了。
(二)多种方式暗示
暗示法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暗示主要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不同的暗示类型,施授的方式不同,适应的场合和对象也不同。
直接暗示是把家长的意图直接提供给子女。
例如,家长用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方式暗示孩子给客人倒茶:看到孩子不满意的行为,家长露出不高兴的表情,引起孩子努力改进的欲望,等等。
间接暗示是借助于人的行为或其他的媒介,将家长的意图相对子女的要求、期望,间接地提供给子女,使子女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
例如,为了帮助孩子改正挑食的坏毛病,爸爸、妈妈不仅要津津有味地进餐,而且还可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与孩子同吃,并表扬孩子的朋友。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或故事里角色,向子女传达自己的期望。
反暗示是利用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应的一种暗示。就是说,家长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有意从反面提出意图和对子女的要求、期望,从而激起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图、要求和期望行事的愿望。这种暗示方式比就是人们常说的“激将法”。
例如,带孩子到乡村踏青时,要鼓励孩子自己走,而不要父母抱着和背着。当孩子走累了,父亲可与母亲交换一下眼色,故意对孩子说:“我知道,走不了多远,你就会觉得又累又苦的,到乡下来一点意思也没有。”随即母亲也附和道:“是的,不一会儿,你就要投降了,就会提出要爸爸背着走的,不信,咱们走着瞧。”孩子听了这话,还非下了决心爬上去不可。
暗示法作用的大小和好坏,不仅要受到暗示者本人的地位和威信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到被暗示者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综合使用,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三岁的小羽不喜欢吃青菜,她妈妈留了小羽五岁的表哥一起吃午饭,饭桌上妈妈给表哥夹了青菜,说:“多吃点青菜!”,“我喜欢吃青菜!”表哥边说边吃。“好!喜欢吃青菜的孩子是好孩子!”。然后,妈妈又对小羽说:“小羽,你要吃青菜吗?你好像不会吃青菜,我给你夹点别的吧?”小羽会说:“我要吃青菜。”在这个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间接暗示、直接暗示和反暗示几种方法。
除此之外,为使暗示的教育方法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和说服教育结合起来运用。一般情况下,暗示只是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不能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或那样做。结合说服教育进行暗示,摆事实讲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道理,就可以进一步巩固暗示的效果。
四、活动探索法
活动探索法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探索,经受磨难,掌握多种技能,培养顽强意志的一种方法。
“幼儿借助于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而学习说话。”美国哈佛大学一项历时50年的研究表明:童年时代的活动与其成年后的情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适量的劳动可使孩子感到快乐,因为劳动不仅使孩子的才干得到了锻炼,而且还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进行多种多样活动的机会,以保障儿童的各种权利。
家长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3页——
——第4页——
(一)家长要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儿童要学会某种技能技巧,要养成某种习惯和品质,吃苦头、受磨难是难免的。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小孩子学习走路还都得摔跟头,但从一次次摔跟头中孩子学会了走路。有些家长心疼孩子,孩子刚叫苦喊累,就做出让步,半途而废,这不仅不能使孩子学到什么技能技巧,反而会使孩子养成怕苦伯累,做事虎头蛇尾的毛病。孩子小时候.家长舍不得让他们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磨难,应该学会的技能技巧不会,应该具备的能力不具备,等孩子长大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吃更大的苦头,会受更大的磨难。
例如,孩子学走路,刚摔了一个跟头,你就心疼得不得了.把孩子抱在怀里,再也不让孩子下地走路,那就会影响孩子尽早学会走路。孩子上学了,自己动手洗洗手帕、领巾、袜子,一喊累,家长就接过来替他们洗,不利于培养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
(二)家长要相信并鼓励孩子
家长要相信孩子。孩子刚开始参加活动,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家长应该正确对待、我们不可能指望孩子开始学什么就会,做什么就做得很好,实践了就成功。任何技能技巧的掌握,都要经过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成年人尚且如此,幼儿更是如此。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失误,甚至造成损失时,家长不要过多责怪,应当帮助他们分析失误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家长应鼓励孩子。幼儿刚开始探索世界时,还未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且缺乏毅力,意志不够坚强,受到挫折时往往愿意回到父母身边寻找安全,因此,父母要鼓励他们勇于活动。这对培养孩子的坚韧不拔、不怕挫折的精神.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家长在幼儿练习走路之初,应该先拉着幼儿的手;接着,站在旁边,让幼儿扶着栏杆走;然后,让幼儿在空地上,离父母几步之遥的地方独立练习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幼儿的支持是慢慢地由动作的帮助到精神的鼓励,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失败,但父母应相信幼儿,因为摔到是学会走路的必然过程,健康的幼儿都具有走路的能力。
(三)开展符合幼儿特征的活动
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实践的内容和任务不要过难,当然也不要过易。过难,容易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过易,又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实际锻炼的难易程度应当是经过孩子的努力可以胜任的。活动应当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不能探之过急。符合幼儿特征的活动有几下几个。
体育活动。父母每天都要让孩子参加适合其年龄特征和生理发展水平的体育活动,鼓励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探究,保证孩子获得所需要的活动,促进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
例如,当孩子能行走或奔跑时,父母要启发孩子“像直升飞机的旋翼一样旋转:“伸开手臂保持平衡→尽快旋转,站立→闭眼,别动→再反方向旋转,依次循环往复,既能提高孩子的协调运动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
游戏活动。家长要为孩子开辟游戏的空间,给孩子提供游戏的材料,保证孩子游戏时间,使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活动。
例如,在和孩子玩开“银行”的游戏时,家长先让孩子挑选角色——是扮演“保安”、“工作人员”,还是“储户”,然后自己再扮演其余的角色,服从孩子对自己的安排,根据还的意图进行游戏。
劳动活动。因为当今独生子女十分普遍,父母过分庇护孩子,虽然幼儿大多非常愿意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目前幼儿普遍缺乏自力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家长要重视家庭劳动,利用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教育。
例如,购物时,让孩子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并拿钱给他令其到柜台付款;家里大扫除时,可以让他自己檫玩具和生活用具;吃饭时,让他负责递碗,等等。
探索活动。孩子喜欢冒险和探索在成功与失败的大量尝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信心、进取心得到了增强。
例如,可以允许孩子独自玩危险系数很小的蹦蹦床。
五、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就是说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他们所理解和模仿,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越大,而且,儿童的天性爱模仿。自古以来,许多国家都提倡榜样示范,言传身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既是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对于思维发展处在具体形象阶段的年幼孩子来讲,这一方法则更为重要。
家长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如下几个事项。
(一)父母自身树立榜样
这是最重要的榜样。孩子来到人间以后,最早接触的对象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马卡连柯说过:“—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举止的注意,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要发挥自身榜样的示范作用,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第4页——
——第5页——
例如,在美国迈阿密市1997年1月8日早晨上班高峰期间,一辆装甲运钞车不慎从立交桥上翻落,行人、居民、乘客蜂拥而上争抢美钞,55万美元一劫而空。次日警方宣布一道特别令,要求捡钱的人将所拾钱钞如数归还,否则将以偷窃罪论处只有两人前来交还20.38美元。其中一位有6个子女的目前交出一把硬币,共计19.53美元。她在一家百货公司上班,工资每小时仅5美元。但她却说:“我有孩子,我要为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借助文学作品或卡通榜样
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动画片等都蕴藏着教育孩子的巨大资源,家长应适时加以开发,利用正面典型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的行为。
例如,有个孩子怕高,妈妈说:“飞机飞得比这高多了,奥特曼也不害怕,还在上面打怪物呢!”。当小孩子不爱洗手时,妈妈跟他说:“蜡笔小新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
(三)利用孩子同伴榜样
这是最有效的榜样。孩子与伙伴的年龄、经历、特点、兴趣等都较为相似,同伴的榜样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为孩子接受和模仿,家长如能正确加以利用,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与愿违。
例如,女儿不想自己穿衣服,妈妈可以说:“上次我碰见老师,老师说,她可喜欢妞妞(女儿的同学)了,因为妞妞早就会自己穿衣服了,而且穿得很快,她还问我你会不会呢?”
——第5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