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的领域越来越大,上至近地球的宇宙空间,下至深邃的海底,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人们对于宇宙空间和海洋深处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尽管如此,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环境,还只限于地球表层的很小范围。地球的表层,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习惯上亦称地理环境。

显然,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就早已存在,而且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它们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由于人类的出现及其社会活动的扩大,自然环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用和改造,以至今日在地球上很少能找到纯自然的环境了。而且,除了自然环境之外,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身,还在地球表层创造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

当代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已经不再承袭传统的“二分法”。有人主张现代地理科学分为三个层次,即理论层次上为理论地理学;技术层次上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层次上为地理系统工程(马蔼乃,2005)。而在高等地理教育体系中,地理学专业设置是三分法,即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科学的三个层次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在理论地理学中,研究地表自然环境的地理学分科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地表社会人文环境的地理学分科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的两个最主要的部门。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密切的制约关系,实际上当代地理学的研究,任何纯自然的或纯人文的观点都无法解决在地理环境中所遇到的一些重大的问题。

地理学对于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侧重于其地域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它们的发生和演变。也可以说,侧重于从发生、发展和因果联系上去说明地域空间的形态及地域分异的规律。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地理学同地学中的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属“形态­—成因”的学科,它是空间形态研究和时间过程研究的统一体。离开区域分析和空间的区别,地理学便失去了基础;离开了地理环境的随时间演化的分析,地理学就成为一门纯描述的、表象的甚至是僵死的学科。现代地理学对于地域形态的探索,已经深入到正在进行的过程机制,并且把环境发展变化的预测,作为了自己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地表自然环境是一个特定的客体,这个客体对象通常亦称地理壳或景观壳,它限于固体地球的表层并具有一定的厚度。我们知道,地球构造的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分层性,它的外部覆盖着厚达2000-3000公里的大气圈,大气圈又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最外侧的散逸层。大气圈的下面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一个若断若续的水圈,其平均厚度为3. 8公里。水圈以下是固体地球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0里,海洋地壳只有5-8公里。地壳以下又有地幔和地核。由固体地球的表面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71公里。所谓固体地球的表层,正是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三相物质的圈层交互作用的地方,也是生物圈其中包括人类赖以发生和生存的地方。地球上各个圈层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流层顶部以下和沉积岩石圈底部以上的范围。一般认为这个最活跃的范围正是地理学研究的空间界限。在这个范围内,太阳能与地球的内能得以相互作用,并推动着地表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也正是在这个范围内出现了地球上的生命。而生命一经出现,就在整个地球表层出现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复杂矛盾,并进而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