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航 | |||||
返回首页 | 作者简介 | 课程目录 | 教学日程 | 在线学习 | 课程说明 |
当前页:实践导航—近年来政治学研究的若干热点和难点问题—
反腐败研究 返回
关于腐败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一般而言,具有:(1)顽固性,腐败现象因个人或小团体可以从中获取最大利益而具有顽固、难以清除的特点;(2)传染性,腐败现象是一种病毒,有迅速感染、传播的特点;(3)再生性。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多发部位,往往是纠而复萌,表现出再生性的特点;(4)可转移性,腐败现象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转移易发部位,可随着取得的实惠的程度而寻找不同的载体;(5)渗透性,腐败现象本身有很强的渗透力。在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市场经济过渡期表现为:
①
腐败的领域主要发生在行政机关和执政党机关;
②
腐败的主体多样化;
③
腐败的手法,既有隐蔽的又有公开的;
④
腐败带有普遍性、结构性。有些学者认为腐败的本质就是权力异位,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利己性,是利己主义思想的表现;(2)反社会性,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反动;(3)故意性,往往是明知故犯,甚至屡教不改,一犯再犯;(4)隐蔽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背着组织、背着领导和群众进行;(5)腐蚀性;(6)可控制性,如果监控措施得力,完全可以控制并逐步加以铲除。有的学者则将其归纳为寄生性、腐朽性、消极性等几个特点。 学术界对中国目前的腐败现象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贿赂案件增多,贿金数额增大,领导干部犯罪增多,大案要案比例增多,而且领导干部犯罪和法人犯罪相联系;国家党政机关干部成为犯罪的高发区;犯罪的领域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犯罪分子顶风而上,无视国家法律、担子越来越大。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从表现形式看,呈现的是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从表现特点看,呈现的是集团化和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从整体走失看,尽管党和政府加大反复百的工作力度,但腐败的总体规模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还有学者指出了当前中国的腐败新动向:(1)隐形腐败,通常表现为在法律制度、民主监督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某些掌权者或以堂皇的借口,或钻法律漏洞,批上合法外衣而进行的腐败。(2)法人腐败,是一种群体腐败,主体是法人;(3)形成“腐败链”,腐败表现出链条的突出特点,相互关联,彼此相依。有学者认为,新时期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总的特点是起伏性。目前有如下特点:(1)经济违法案件上升,金额越来越大;(2)领导违法案件增多,发案层次升高;(3)顶风作案现象严重,新发案突出;(4)团伙、群体作案,窝案、串案增多;(5)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富了“方丈”穷了“”庙;(6)腐败分子的触角伸向新的领域;(7)由经济领域向司法、领导机关蔓延;(8)由沿海地区向边缘地区蔓延;(9)道德败坏案件大幅度上升;(10)先进模范人物违法案件增多;(11)搞感情投资,纺织关系网;腐败“黑数”比例不小。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