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加《政治学概论》网络课程
    实践导航                                  
  返回首页  作者简介   课程目录   教学日程  在线学习  课程说明
      

当前页实践导航近年来政治学研究的若干热点和难点问题 政治涵义研究

返回       

    政治学涵义研究  

    中国政治学自恢复以来,为揭示“政治”这一重要概念本身的涵义而展开的理论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期间所取得的巨大理论成果之一就是否定了把政治仅仅视为阶级斗争的传统政治观念。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继承了这一成果,而且有所深化,突出表现在许多学者不再认为政治是仅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例如,有学者指出应把政治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即运动着概念,可将之作时空上的分段和分块。据此可以将政治分为阶级的政治和非阶级的政治,后者是指阶级前社会(原始社会)和阶级后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以及阶级社会中只关涉社会事务管理的非阶级政治部分。有学者进一步地提出了“广义政治”论,称广义政治意指所有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性和最一般本质,其基本含义是:社会政治个体及其历史惯例或法律规范的社会利益全局关系支配的公共权力活动和过程。而阶级政治只是人类社会特定的政治生活形式。相应地,许多学者将政治的内涵扩大到包括非阶级社会的公共管理活动,这一理论倾向也与近年来兴起的利益分析方法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许多学者在不同程度上将政治的木质归结为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学者将政治定义为“在一定经济基础之十的,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有学者将政治定义为基本社会共同利益——即一定客观条件下利益相互冲突的人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共同条件——通过强制方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规范;还有学者将利益的概念与以往对政治的其他理解结合起来,试图提出更完整的定义,而将政治界定为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基于某种利益需要,建立、维护、参与社会的统治管理体系,以制订政策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关系和活动的总和。尽管对利益本身的理解还不甚清楚,不同学者之间也有或大或小的判别但因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永恒性,这些学各都或明或暗的将政治理解为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永恒现象。有学者认为,尽管这一类观点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历史观,突破了阶级政治观,是一种从整个历史阶段上来抽象政治现象的颇有价值的尝试,但无法说明什么是利益全局关系,依据什么标准规定利益全局关系的内容;这种定义虽然看到了政治的利益关系根源,但并没有讲清楚政治与其他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的区别,这样政治学近于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的利益关系研究领域。

    关于政治是否仅仅与阶级、国家等范畴相联系而存在于人类社会某些历史阶段这个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还会有所争论。很显然,这里涉及对政治的定义问题;定义不同,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当然就会有差别。中国一些政治学者将政治的内涵扩大到包括非阶级社会的公共管理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治学界的视野正在逐渐扩大,开始关注甚至利用史学、考古学,尤其是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政治学者重新释读经典作家政治理论的结果。有学者提出,将政治理解为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永恒现象才真正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典作家从未将政治仅仅与阶级、国家相联系,或认为政治只存在于某些历史阶段,相反,随着其政治思想的发展,他们都承认政治不仅存在于阶级社会,而且存在于原始社会和未来无阶级社会。过去中国政治学界之所以一直将政治理解为只与阶级、国家相联系的特殊历史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经典作家政治思想观点的简单化理解。还有学者指出,政治家,尤其是一引起领袖人物根据时局需要,强调突出时局的某个方面,将其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是希图以此唤起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视并着力解决,但人们往往习惯于在理论上、概念上将其当作政治的全部内涵加以理解,因而导致认识上的困惑。

    政治作为政治学基础性概念,规定着政治学的价值取向、研究对象和方法,因此,尽管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其内涵已作过阐述,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会一直进行下去。有的学者评析了具有代表性的10种关于政治定义,包括“国家政治说”、“权力政治说”、“策略政治说”、“冲突政治说”、“经济政治说”、“管理政治说”、“功能政治说”、“关系政治说”、“道德政治说”、“总体政治说”,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政治的含义一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但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政治概念应该是狭义内涵与广义内涵的统一。狭义上讲,政治是人们为获取和保持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和斗争;广义上讲,政治是公共权力作用于社会的目的、方式和后果。总之,政治就是社会公共权力产生、变更和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广义政治与狭义政治的基础都是国家的概略。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开宗明义提出的政治是关系大局的最根本利益的问题的论断,不仅提供了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建立和发展找到了基木范畴,而且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观察问题,这一论断无疑确定了政治学的逻辑起点和构建了政治体系的基石,同时为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指明了人向,那就是要从大局看问题。与政治的定义的讨论密切联系的是,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上只是从除阶级性、强制性、革命性去理解政治的特性,这是同传统的阶级观、国家观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从公共权力的角度去理解政治,政治的特性主要为公共性,从属性、控制性、程序性、永恒性,并将政治划分为政权政治和非政权政治(或称社会政治)、国家政治与非国家政治。这一对政治含义的界定以及对政治的分类,其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但它毕竟是对换政治进行新的探讨的一种尝试。随着政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对政治本身的内涵的释读将不断深入,涌现出新的成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