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1、新阶级的产生
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社会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中国近代第一代产业工人,最早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的中国海员。由于外国资本相继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产业工人的队伍也随之扩大。随后在洋务派兴办的工厂和中国民族近代企业中,工人的人数也日渐增加。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的无产阶级人数少,且受到外国资产阶级、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那些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另一个来源则是由那些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主转变而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带有历史的进步性和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同时又带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动摇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整体和一种新的经济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必然要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
2、思想文化的演变
19世纪70至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早期维新派人物是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加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他们反对不平条约的签订,认为这些条约的签订严重的损害了中国主权。在经济方面,要摈弃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发展商业,同西方强国进行“商战”,保护本国经济。在政治方面,他们批评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该承认,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他们的这些思想是比较进步的,他们的一些观点,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段时期的文化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洋务运动中,为培养通晓洋务的新式人才,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据统计,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培养了外语、工程、军事、电讯、医务等各类人才。除了举办新学堂外,洋务派还还建立了翻译机构,主要有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组织翻译了一批西方的自然科学书籍,这对我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在翻译西书同时,创办报刊也是洋务运动期间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事业。此外,洋务派还组织了留学教育。从7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始向欧美等国派遣留学生,主要是从事工程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学习,詹天佑、严复 等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