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将革命进行到底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统治面临崩溃的局面。为了保存残余力量,取得喘息时间,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文告,提出在保存其宪法、法统以及保留军队等5项条件下,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核心仍然是要继续维持国民党的统治权。1月14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揭露和批判了蒋介石“和平”建议的虚伪性和反动性,同时表示为了更快地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轻人民的痛苦,中共愿意在中共提出的八项条件基础上,与国民党政府或其他任何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谈。毛泽东的声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给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以致命打击。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后,声称愿意以中共的8项条件为基础进行谈判。但实际上国民党政府依然按照蒋介石的计划行事。4月1日,中共派出周恩来等为代表,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等在北平进行谈判。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拟定了以中共提出的8项条件为基础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这个协定到预定4月20日签字的时候,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在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第二天,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强渡长江,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千里防线。23日,南京获得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此后,人民解放军分路南进,先后解放了上海、杭州、南昌、九江、武汉等120余座城市,歼敌40万余人。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了中国大陆上的国民党军队,解放了除西藏外全部中国大陆。
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人民政协的召开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最后打败蒋介石、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重要准备。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向前发展和夺取全国胜利以后党的基本任务、基本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制定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确定了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为实现这个转移,全会号召全党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城市工作中,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一切可以合作的人,尤其要坚持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
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会议为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思想上、组织上和政策上进行了准备。
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关由西柏坡迁至北平。
国民党反动政权既被推翻,筹建新中国的条件便已成熟。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任的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
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回顾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所要建立的新中国,只能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会议代表分析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说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主张之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联邦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