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1、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到1947年6月,人民军队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95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蒋介石为摆脱困境,凭借军队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企图将战火继续烧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
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决定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为了完成这个战略设想,1947年7月,中共中央制订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三军的配合是: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为中路,实施中央突破,直奔大别山;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即西线兵团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两翼的牵制是: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吸引进攻陕北之敌北调;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之敌牵向海边。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自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穿越黄泛区,渡过沙河,抢渡汝河和淮河,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依靠人民群众,艰苦作战,粉碎20万国民党军队的轮番进攻,至11月歼敌3万余人,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岳兵团,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也分别挺进豫西和鲁皖豫地区。到10月底,三支大军基本上完成了在中原的战略展开,并于12月底在豫南遂平、西平地区会师,鄂豫皖、豫皖苏和豫西三个新解放区连成一片,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统治。依据整个战局的发展,中共中央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转入全国性的进攻,以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调动敌人回防空虚的后方,粉碎蒋介石的战略企图与方针,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之间的攻防形势。中共中央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至此,三路大军都打到外线,形成“品”字形进攻阵势,直接威胁南京、武汉。12月,三路大军协同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重点围攻。中原地区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继续在内线作战的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也渐次转入反攻。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歼敌20多万,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解放军在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接着,中共中央召开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制定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据此,1948年4月,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进一步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广大农村掀起了“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反封建运动。“五四指示”发布后,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越有1/3的地区尚未实行土改。已经实行过土改的地区,有的在没收和分配土地上都不彻底,运动走了过场。为了纠正运动中的右的倾向,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土改运动的发展,并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提供了一个战斗纲领。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和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彻底平分地主土地。此后,各解放区迅速地掀起了一个空前的土地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不但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参战的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