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课程学习 -- 第五章 -- 第一节
第一节   幼儿自我教育活动概述
   [1] [2]    当前页[1]
幼儿自我教育活动能够给幼儿充分的尊重和良好的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能够给幼儿自我实现和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能够给幼儿交往和对话的权利和机会,使其学会自我评价,还能够给幼儿提供多元的、有效的训练,使其学会自我控制。
自我也称为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的该类活动就是幼儿自我教育活动。其具体内涵、特点如下: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从内容上看,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方面内容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
自我认识
自我情感
体验
自我控制
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质等的认识
自豪感或自卑感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及经济条件等的认识
自豪感或自卑感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心理的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
自豪感或自卑感
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和别人的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从而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二)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反之,如果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和失败。因此,提高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包括通过自我认识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三)对意志发展的促进作用
意志以人确定自觉的行为目的为开端,而自觉目的的提出又是以自我意识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任何自觉行为总有自觉的主体,那就是“自我”。自我的自主性的实现需要个人监督,需要意志的力量,无论其表现形式是施力于外部,促使环境服从主体的要求,还是施力于内部,促使自身特性与需求适应环境,都离不开自我意识的使用,离不开意识中对自我和环境的明确的区分。个体意志力的表现动机的性质和力量密切相关,诸多动机之中,个体自尊的维护和自尊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意志力的重要因素。而自尊的发展水平是直接同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自我意识中的自尊与自信对个人行为也有重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则任何批评与表扬都起不了作用。有自尊的人,总是力争上游,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甘心落后,自觉而主动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自信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是人们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保障。
   [1] [2]    当前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