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翻译概述 | ||||||
翻译概述--Part II 补充阅读--第五页
( 2. 论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 |
||||||
(2) 所谓理解,不一定指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专业,有时一些极简单的句子,一些极寻常的字眼,也涉及理解。如:
O . Henry was sent to the West… . He escaped to South America . 有人把这句话译作: “ 欧 · 亨利被送到西部去住。 …… 后来他逃到南部去了。” 后一句自然是译错了。因为 South America 实在是南美洲而不是美国南部。如说美国的南部,英语应是 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 ,或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U . S .,或简称 the South 。译错的原因,可能受到前边 the West 的影响,也可能受 South China 华南, West Germany 西德一类译法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则是对 America 这个词的含义缺乏透彻的理解。应该弄清, America 一词,严格地说,应是“美洲”,而不是“美国”,无奈约定俗成,大家都用 America 来指 “ 美国 ” ,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这种洲、国不分的用法,也只好如此。如果我们翻译时多加注意,一般是不会误解的,只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是“美洲”还是“美国”就行了。 2 、正确理解原句的语法结构 译者常常对原句的语法结构放松警惕,出现理解错误。比如: It is so easy now to see the irony of smoking : Children do it to be like adults , who smoke but wish they didn't .原译为 “ 在今天很容易看出抽烟的讽刺性:孩子们抽烟是为了模仿大人,大人们抽烟却希望孩子们别抽。”该译极具迷惑性。从上下文判断,定语从句中的代词 who 指代 adults 没有疑问,但后面的 they 应该和 who 一致才对。试比较:如今,吸烟的讽刺意味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吸烟是为了模仿大人,而吸烟的大人们却后悔自己学会了吸烟。 3 、正确分析原文的逻辑关系 在翻译时,或由于对原文理解有误,或由于受原文语言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干扰,往往掉进逻辑的陷阱而浑然不知。一般说来,如果译作中出现不合逻辑或文理不通的句子,我们几乎无需对照原文,便可推判译文有误。看这句译文,“安娜是一个又瘦又黑的女人,上身粗大,下身细长,简直像一把雨伞。”句中,前面先肯定安娜这个女人“又瘦又黑”,却突然又言其“上身粗大”,即为“瘦”,又何来“粗” ? 这个前后矛盾显然超出了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原文是这样的: Phoebe Anna was thin and black , a very umbrella of a woman .原译者显然是将 umbrella 一词理解为“撑开的”雨伞,而在此句的上下文中,我们似乎只能将其理解为“闭合的”雨伞才合情理,才能和 “ 又瘦又黑 ” 相一致,否则便自相矛盾,不合逻辑。试比较:安娜是一个又瘦又黑的女人,活像一把细长的黑雨伞。 4 、正确理解原文的惯用语 英语早有许多由简单而熟悉的单词构成的惯用语,我们往往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地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尤其在译成汉语也还通顺的情况下,这些译者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比如: 1)That woman walks the streets . 误:那个妇女常在那些街上走。 正:那个女人是妓女。 walk the streets 意为 “ 当妓女 ” 。 Walk in the streets 才是 “ 在那些街上走。 ” 2)The machine is in repair . 误:那台机器正在修理之中。 正:那台机器状况良好。 be in(good)repair 是惯用语,意为 “ 处于良好的状态 ” 。 Be under repair才是“正在修理之中 ” 。 3) I bought some salts yesterday. 误:我昨天买了一些食盐。 正:我昨天买了泻药。 Salts 意为“泻药”, salt 才是“食盐”。 (二)文化背景知识 中国和英国相隔万里,其历史、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这就形成了各民族所独有的东西或独特的表现方法。这些都造成了英文理解难的问题。所以,要译好一篇文章,除了队本族语和外国语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文字、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等背景知识。许多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造成种种误译。 比如,有人把 baby-sitter 译作“婴儿车:宝宝乘坐的有婴儿座位的车”等,不知在英美文化里,该词指的是“照看孩子的人”。 再比如,走在美国的大街上,有时我们会看到一辆深红色的或黑色的小汽车上喷了这样的一句话: I am yellow 。有些中国人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在汉语中, yellow 除了表示黄颜色和以煽动读者感情的方式报道新闻的报纸之外,还常用作俗语,表示懦弱的,卑怯的。另外,随着国际上通用黄色作为出租车的颜色, yellow 这个词又带有了出租车的内涵义。所以,这里的“ I am yellow” 有两个含义: 1 、这是出租车。 2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请不要来吓唬我。 从以上的两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对原文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译者在动笔翻译之前,不仅要读懂原文的字面意义,更是文化的翻译,文化方面的信息在翻译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译者应该善于识别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做到理解无误,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更深刻地体认到:理解对于翻译来说,就好比空气之于人类,人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却时时刻刻离不开空气。对译者而言,只要进行翻译,就离不开理解,理解贯穿于翻译活动的时钟。所以,理解准确是译文无误的前提,没有准确的理解,就没有忠实的表达,正确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工作者一定要养成把原文全部看懂吃透的情况下,才动笔进行翻译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忠实的表达,而且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