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文化与翻译 | ||||||
文化与翻译--Part I 课文学习--第六页
(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 |
||||||
4. 宗教文化意识和翻译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形成的文化,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往往不同程度的在语言观念上限制和影响着外语学习中对其他民族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中国人比较熟悉佛教,但对多数人崇尚的基督教就了解甚少,往往出现翻译中张冠李戴的错误。如“ I believe, because of my religious faith, that I shall return to Father in an afterlife that is beyond description” ,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许多人都把“ an afterlife” 译为“来生”或“来世”。这两个词都是佛教用语,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却无此概念,他们认为人死只是肉体消亡,但灵魂犹在,或升入天堂,回归圣父,或堕入地狱,遭受磨难,从无投胎转世之说,所以此句应译为“基于我的宗教信仰,我相信自己死后灵魂将回归圣父,进入无比美妙的世界”。又如英语中 to bear/take/carry one's cross 源自《马太福音》,意为“背上十字架”,“忍受苦难”。有人将其引申为“忍辱负重”,反而造成误导。根据基督教教义,跟随基督耶稣,必须承受苦难,而汉语“忍辱负重”源自佛规“忍辱”(“忍辱”是佛教六大修行之一),要求教徒为了实现宏大志愿,忍受一时的委屈。因而,“忍辱负重”通常是指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忍受眼前一时的屈辱,所以此处的“负重”与“背十字架”无关,“忍辱”更无从谈起。 仅从此上四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已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也给译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而更为重要的是,初涉翻译者往往意识不到这种差异的隐蔽性,从而造成译文不能很好的传达原文的思想风貌,给不谙源语文化的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甚至误解。所以,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双语,更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我们必须养成从文化差异看待翻译活动的意识,从而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