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英汉对比 | ||||||
英汉对比--Part I 课文学习--第一页
|
||||||
本章重点: 主语与主题 形合与意合 复合与简约 静态与动态 物称与人称 被动与主动 间接与直接 重时体与轻时体 修饰词与被饰词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它们有各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没有任何的亲缘关系。更何况,我们与这些国家相隔万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很自然地在语言结构上,在习惯表达方式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人说到饮食就有句成语“秀色可餐”:当我们的诗人们见到漓江和它两岸的山峦及凤尾竹时竟会把吃的佐餐美味同美丽的大好河山联系起来脱口而出这句成语,而英美人对这种表达法却感到很惊愕,千思万想不得其解。英国人也有一个很 popular idiom 叫着 “as dead as mutton” 。这叫中国人倒胃口,因为我们实在想不通死同羊肉有何相干,而且我们还会觉得这种比喻实在粗俗不堪:美味可口的羊肉同死连在一起岂不是我们在干“焚琴煮鹤”之蠢事 ? 但英国人非但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很习惯,这就是英美人思维逻辑和习惯表达法。翻译的标准是准确、通顺、易懂。要求译文既忠实于原文,而又完全符合于汉语的规范,格调和表达方式,尽量做到“形似和神似”。 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和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相互对应之点,更为重要的是,应注意分析和比较它们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所采用的不同方式和手段。这是因为,绝大部份的翻译理论和技巧都是建立在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之上。事实上,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比和总结,我们才能发现和掌握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异同,并在翻译时有意识地去运用它们各自的特点。 语言的对比分析可帮助我们认识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翻译来说,特别要认识表达形式的不同。英、汉语言千差万别,细微处多有不同。宏观地看,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必须引起注意。 一、主语 (subject-prominent) 与主题( topic-prominent ) 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它的基本句型有五种: SV , SVC , SVO , SVO1O2 , SVOC 。这五种句型都可以看作由 SV 演化而来。英语是通过主语 -- 谓语的句型结构进行描写的,造句一般离不开主语。而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经常通过把句首成份看作语题加以评论的句型 -- 主题句进行描写,话题和评论在语法关系上表现为主题与述题的关系。例如: 家里的事情 ,你不用管,你干你的正经去。 这袋米 三个人吃。 会议室里 正在开会。 以上划横线的词语即为主题语。主题句的结构重心在主题语上,语义重心在评论语上。有人对《百合花》、《反对党八股》、《挥手之间》、《“友邦惊诧”论》、《白杨礼赞》、《苏州园林》等 6 篇文章进行过统计:主谓句只占句子总数的 25 %,大部分为话题 -- 评论句。由于英语常用的主谓框架与汉语常用的话题 -- 评论 ( 或主位 -- 述位 ) 结构大不相同,因此在双语转换中不得不时时考虑它们间的对应形式。例如: A dialect is known by every linguist in this room . 有一种方言这间屋子里的每个语言学家都懂得。 这里,把英语的主谓句译成 “ 话题 -- 评论 ” 型的汉语句子。其中话题是“有一种方言”,是一句话的出发点和支撑点,是结构重心;其后是环绕主题展开的评论语。汉语习惯上不说“一种方言被这间屋子里的每个语言学家所懂得”,尽管这种译法形式上与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相对应。 此外,许多英语句子把话题安置在句子中,而不在句首,翻译时就要把话题提到句前。例如: You don't grow the grain you eat and you don't make the clothes you wear. 你吃的粮食不是你自己种的,你穿的衣服也不是你自己做的。 汉语的主题句是名词性而不是动词性的, 是评论性而不是叙述性的,因此必须以主题为中心, 放在前位,句子才显示出脉络和顺序。从汉语的思维逻辑来说,上例中的主题显然是“你吃的粮食”和“你穿的衣服”,接着对此分别予以评论,形成汉语句的“话题 -- 评论”的结构。再如: You might not see one in a hundred with gentleman so plainly written as in Mr.Knightley.(J. Austen) 莱特立先生的君子风度恐怕是百里挑一。 (试比较: 你在一百个人中也看不到一个人有莱特立先生的君子风度。) 与此对应,在汉译英时汉语的主题句又往往转化为英语的主谓句。例如: “五四”以后,到了 “ 新红学 ” 的时代。代表人物有胡适、俞平伯等。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 9 1 9 saw the beginnings of the ‘New Redology' , represented by scholars such as Hu Shi and Yu Pingbo . ( 杨宪益译 ) 他的饭得自己做。 He had to cook his own meals. 一把菜刀闹革命。 He began his revolutionary career with a chopping knife. 二、形合 (hypotactic) 与意合 (paratactic) 在不同的语言中,句子内部连接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三种手段:句法手段 (Syntactic devices) 、词汇手段 (Lexical equivalence) 和语义手段 (Semantic connection) 。用前两种手段连接称为形合 (hypotaxis) ,用后一种手段连接称为意合 (parataxis) 。英语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英语严谨( preciseness )汉语简洁 (conciseness) ;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 (hypotaxis) 句子中各个成份 ( 词、词组、短句 ) 的结合,都有适当的连接词 (connectives) 表达其相互的关系,所以结构形式上比较严谨。而汉语的句法结构却往往重意 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而少用连接词语。 句子中各个成份用意思贯串起来,没有一定的连接词。因此,结构形式比较松弛,而词句则比较简洁。正像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所以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则往往化整为零。”鉴于英汉句法结构上的这一重要区别,故要求进行翻译活动时要做妥善的处理。 例如: 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撅起小嘴唇。她掼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台前梳头发搽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神。 ( 茅盾 ) That day Miss Lin returned from school with her lips pouting . She flung down her satchel and lay down on the bed staring up at the bed curtain . Usually, she would go and sit at the dressing table to comb her hair and powder her nose . 上例中,英文用四个 her 跟 Miss Lin( 或 she) 前后照应,这在汉语来说是多余的。汉语“到……前坐着”、“梳头发搽粉”两个连贯的动作一气呵成,动词之间不用连词,而英语用 and 连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