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语序与翻译
语序与翻译--Part II 补充阅读--第一页
英汉语序选择因素初探
 
    无论何种语言,其口头表达都是随时间延展的语音流,记录成书面表达,就是排成直线的语言单位组合。它不能象图画那样体现层次关系,只能从一维的线性角度表示语句的顺序。然而句子传递的信息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线性排列的词语之中。当代语言学家对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语序本身往往是发话人某种语义意图的体现。同样的语句组成成份,若以不同的次序排列,或者意义不同,或者修辞效果发生变化。因此,发话者都面临着语序选择问题。

    语序结构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阶段。前者包括传统描写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研究侧重于孤立句子的形式和结构;后者则把形式与其表达的功能结合起来,研究说话者的意图、语义中心对语序的影响。

    语序与语言的类型有密切联系。语言的类型划分有综合语、分析语、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等,大多以形态结构为依据。但若以词语组合的连接手段为标准,则大致可分为两类。综合语、屈折语、粘着语构成一类,它们都有发达的屈折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是靠语序,而主要依赖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如俄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另一类包括分析语和孤立语,其特点是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利用词序或辅助词等手段来表示,例如汉语、越南语、缅甸语等。

    现代英语正由综合型语言向分析型语言过渡,屈折变化明显减少;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言,几乎没有屈折变化。因此,语序的选择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有着决定意义。考察英语和汉语的语序选择因素,比较语序变化的异同,将有利于实现双语的等值转换,也有利于提高语言教学水平。本文试从语用功能、语法结构、心理因素等角度探讨决定英汉两种语言语序的因素,分析英汉语序的异同。

一、信息分布与句尾焦点原则

    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信息传递过程。每句话就是一个信息片段,在每个片段内部或多个片段之间,都可以分出已知和未知两种信息。已知信息指前面出现过的,或根据语境可以断定的成份;未知信息也称新信息,指言语活动中尚未出现,或者难以根据语境断定的成份。由于受话人必须以已知信息为基础才能了解新信息,否则交际就无法进行,所以,一般情况下,已知信息在新信息之前出现,形成由已知向未知过渡分布的趋势。例如:

    (1) A : What is Jenny knitting?

        B : She is knitting a pullover .

    A 为 B 提供了已知信息 Jenny is knitting something ,所以 B 的答语中新信息 a pullover 出现在句尾。又如:

    (2) 甲;那个人是谁 ?

        乙: ( 那个人 ) 是我父亲。

    在乙的答语中,“那个人”为已知信息,故先说。此句不宜变换信息结构而说成“我父亲是那个人。”

    可见,已知信息是交际的基础 ( 但不是必须的成分,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中由于其不表达新信息而可以省略 ) ,传达新信息是交际的目的。话语结构的信息一般都按交际价值的大小线性排列,最后一个信息片断往往是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信息中心 , 其语音表现为语调组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文字体现为分句中最后一个开放类词。信息中心通常放 在句尾被称为句尾焦点原则。利奇 (Leech) 在其《今日英语语法》 (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 中指出:“从信息角度看,句尾是最重要的。”“句尾在信息结构中具有强调功能。”由于在感情中性的叙述里,信息是从已知向未知发展的,所以许多语言都存在这种句尾信息焦点原则。下面举例说明该原则对英语、汉语常见语序结构选择的影响。

    (3) A : What did Tom tell his mother?

        B : He told his mother his secret

    (4) A : Who did Tom tell his secret?

        B : He told his secret to his mother

    两例中答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内容相同,但从信息分布角度看,两句是不可互换的。 (3)B 以 his secret 为信息焦点, (4)B 则以 his mother 为信息焦点,分别适于回答 (3)A 和 (4)A 的问语。传统语法认为这种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可任意转换,语义不变。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这种语序的选择是受句尾信息焦点原则限制的。

    (5)Tom is the director .

    (6)The director is Tom .

    两例都是主系表结构。从逻辑上看,系词前后的部分处于同等地位,表达相同内容,即如果 A is B ,就可以转换为 B is A 。然而,用句尾焦点原则分析,则次序的颠倒,也伴随着信息中心的变化。例如 (5) 可用来回答 Who is Tom? 而 (6) 则可回答 Who is the director? 汉语“甲是乙”句式也同样体现着语序变化与信息强调的关系。例如:

    (7) 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段、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 毛泽东 ) 这三句的主题是分析各阶级与我们的关系,是敌是友至关重要,因此,“是”前后不可互换。又如:

    (8)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9) 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人民。

    (8) 句强调“动力”,用以回答“人民是什么”, (9) 句则强调“人民”,用以回答“……动力是谁”。这也说明为什么人们在下定义、作解释时,总是愿意把定义或解释的内容放在系词或“是”后面。例如:

    (10)A pronoun is a word that replaces a noun or a noun phrase .

    (11) 代词就是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

 
第1页 共6页 跳到第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