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课程学习>>语序与翻译
语序与翻译--Part II 补充阅读--第二页
( 英汉语序选择因素初探 )
 
    句尾中心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序结构。例如,英语被动句在传统语法中被认为是主动句的同义异形结构,即都来自相同的深层结构,只不过表层形式不同,基本可以随意转换。但是,如考虑两种句式的信息分布,就会发现施事与受事次序的变化,往往与谁承载信息焦点有密切联系。一般地,若以受事为信息焦点,最好用主动句,若以施事为信息焦点,则选被动句。二者的目的都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尾。如“雨打花落”这个意思,可视焦点的不同,分别表述为下面两例的答语:

    (12)A : What did the rain do?

        B : The rain(It)destroyed the flowers .

    (13)A : What happened to the flowers?

        B : The flowers(They)were destroyed by the rain .

    (13)B 使用被动句, by the rain 作为施事,处于句尾,得到了强调。被动句中 by 短语如果出现.多是为了强调目的。如果 by 短语 ( 即施事 ) 不出现,则信息中心落在句子的谓 语部分。例:

    (14)Laughter is preferred to tears
    (15)Some people were killed , and some injured

    传统语法认为英语被动句主要是强调句首的动作承受者,这显然不符合语言的交际情况。

    由于信息分布多从已知到未知,所以英语句首的主语常常表达的是已知或确定的信息。如果主语是新信息,则要改变语序,使主语不在句首出现。例如:

    (16)A red car was behind the bus .
    (17)The bus was in front of a red car .

    这两句表达的位置关系相同,但前句以不确定的所指 ( 由不定冠词表示 ) 作主语,就不如改成后句更为常见。英语里的所谓 There be 存在句型,其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引导词 ( 也可看作语法主语 )There 来避免把新信息放在句首,例如 (16) 就常说成

    (18)There is a red car behind the bus .

    这也说明为什么 There be 句型中的真正主语多为不确定的名词,比如英语不说 There is the bus in front of a red car .传统语法认为 (18) 比 (16) 表达自然,其实正是由于 (18) 符合信息分布原则。

    信息分布与句尾焦点原则对汉语语序也有很大的影响。汉语中某些常见结构就充分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这一语序规律。

1 、“是”字结构

    使用这种结构可以把要强调的新信息放在“是”之后.例如前面的 (2)(7)(8)(9)(11) 。由于“是”字的特殊功能,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就说到:“如果在一个 S — V 一 0 形式的句子里,逻辑谓语 ( 中心 ) 是 O ,就常常把句子改换成“ S — V 的是 O ”这样的形式,这样就使 O 成为谓语的中心了。”比较下面两句:

    (19) 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只失去锁链,他们将获得整个世界。 (S — V — O)

    (20) 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共产党宣言》 )

    (19) 就不如 (20) 明了,因为后者使宾语得到突出强调。

2 、“把”字句

    在主谓宾序列中,若宾语是已知信息,就不宜放在句尾焦点的位置,可利用特殊介词“把”字将其引出,放到谓语动词之前,形成汉语特有的“把”字句型。这时的语义中心是对人或物怎样“处置”,信息焦点落在动作行为上。例如:

    (21) 你不老实,我就把你关起来。

    (22) 他们怎么还没把计划做好 ?

    (23) 战士们根本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你”、“计划”和“这些困难”都是已知信息。有些汉语语法认为“把”字句的使用是强调宾语的目的,现在看来,很值得商榷。

3 、“被”字句

    “被”字句在汉语中常用来表达被动意义,例:

    (24) 他被对手一拳击倒在地。
    (25) 四天之后,阿 Q 在半夜里忽然被抓进城里去了。 ( 鲁迅 )

    这里的逻辑宾语 ( 即受事 ) “他”和“阿 Q ”显然是已知信息.因此不宜放在句尾,就提至句首,把句尾让给受事所承受的动作“击倒”和“抓进城里” , 使之得到强调。可见,使用“被”字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改变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施动者 —— 动作 —— 受动者”这一主动句语序,从而便于调整信息焦点。汉语语法普遍认同的“使用‘被'字句是为了强调处于句首的受动者这一看法,显然有悖于信息分布原则。

    若无较强的修辞色彩,汉语一般都以句尾来承载最重要的信息,尤以上述句型为常见。与英语相比,汉语作为典型的分析型语言,缺乏许多形合手段,本身又无屈折变化,语序就显得更为重要,句尾表达信息焦点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汉语中的句尾补语,就是英语所不具备的一种语法成分。并且,人们发现,“谓语 —— 补语”的中心在补不在谓,即以补语来表达和强调信息焦点。

    (26) 他作业写得很认真。 ( 比较:他很认真地写作业。 )
    (27) 这事我记得清清楚楚 ( 比较: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事。 )

    看来功能语法关于信息分布与句尾焦点的理论,更适用于描写、解释汉语这种语法形式不明显,但语序较固定的语言。
 
第2页 共6页 跳到第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