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的角度看,在4—6岁范围内,随幼儿年龄增长,受欢迎幼儿人数呈增多趋势,而被拒绝幼儿、被忽视幼儿呈减少趋势。 谢弗(997)认为,如果一个儿童被看作破坏行为和麻烦的制造者的话,他的同伴将会拒斥他,那么这个儿童便不能形成正常交往的社会技能。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清除自己行动的障碍,这个儿童就会做出一种更具破坏性,更使人厌烦的行为,制造各种麻烦(如不愿意分享与合作、活泼过度、话多等),以此作为加入群体活动的方式。 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在交往活动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各自获得的体验也就不同,同时造成了有的幼儿被同伴接纳,有的却被排斥,有的在同伴中居中心地位,有的则处于边缘地带。同伴关系良好或是同伴关系障碍,对于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在此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父母的作用 父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 1.为幼儿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 有时幼儿们居住的地方相隔较远,或是被高层楼房包围着,他们缺少往来,这时就需要父母主动安排幼儿与同龄儿童的游戏,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这样幼儿就会在父母的鼓励氛围之下,较好的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他们会有更多的小伙伴,并会比其他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2.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 如果父母经常对幼儿使用肯定言语,而不是否定的言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少得多。父母正确的交往建议,对幼儿如何解决同龄交往中的问题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很多幼儿不知如何加入同伴的游戏,父母对此进行指导可以直接解决他们的交往问题。 3.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和定型的作用。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但实际练习着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儿童将来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础,也是其同伴交往积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一些心理学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比如婴儿第一次对成人微笑和发声之后的2个月,在同伴交往中才开始出现相同的行为。 哈杜普(1985)的研究指出,父母在儿童的社会能力和性质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构建了一个安全网络,亲子交往是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许多社会交往所需要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教师的影响 米勒等人(Miller & Gentry,1980)总结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例如,一个教师夸奖某个幼儿的画画得好,其他幼儿就会模仿他;如果教师经常表扬某个幼儿,他也会成为同伴中最受欢迎的儿童。因为幼儿希望跟他玩也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像他学习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三)幼儿自身的特征 幼儿自身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1.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幼儿之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受欢迎儿童,是因为他们对同伴友好,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被拒绝儿童不会使用恰当的方式加入群体活动中,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行为。被忽视的儿童因为害羞与行为笨拙,他们则很少表现自己也不攻击他人。 拉德等人(Ladd,etal.,1988)对3—4岁的幼儿追踪研究到学龄期,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幼儿的社会行为和同伴地位分别进行了三次评定。研究发现,幼儿在合作方面存在着相当稳定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预示了儿童以后不同的社交地位。例如,早期的争吵就预示了以后的社会接纳性。最初被看作合作的儿童往往受人喜欢,而被当作好争吵的儿童,即使他们以后改变了这种行为,也往往被拒斥。 2.认知能力 幼儿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是他们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美国和台湾的学者对儿童在社会活动、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中的认知发展作了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 表14—1 不同类型游戏中的认知发展
研究表明,儿童游戏的复杂性和规则性随着认知的发展逐步加强,合作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3.身体吸引力 早在婴儿时期,儿童就出现了“视觉偏好”,3—6个月大的婴儿就喜欢注视漂亮的人的面孔。到了幼儿期,儿童对于相貌漂亮的同龄人和相貌普通的同龄人判断不同。如果给幼儿拿来陌生同龄人的照片,要求他们判断其性格,他们会把友好、善良、聪明一类的评价给那些有着漂亮面孔的儿童,而将负面的评价给那些相貌丑陋的儿童。父母和教师也常常按儿童相貌上的差异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无形中给儿童增加了“漂亮的就是最好的”偏见。 (四)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 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的争抢、吵嘴、攻击等消极行为就会更容易发生。而在有大玩具,如滑梯、攀登架、中型积木等的条件下,儿童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Smith & Connolly,1980)。 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表现在不同游戏情境中。自由游戏中,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儿童,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