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辨别颜色及其名称有一定的顺序,3—4岁时幼儿已经可以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七种颜色。但是,掌握颜色名称的顺序先是红,然后是黄、绿。并且幼儿在颜色辨别方面还存在着差异,一般说来,女孩的辨色能力要比男孩强一些。

 3幼儿辨色能力的培养

辨色能力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有研究表明,婴儿认识物体主要靠对物体形状的选择,幼儿则逐渐按照颜色进行选择。6岁左右,幼儿才能在比较两个物体时同时注意形状和颜色两种属性。教师应当注意幼儿辨色能力的培养。这主要靠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并注意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认知方式加以指导。

色盲是一种常见的视力缺陷。我国男性中色盲比率为5.8%,女性中色盲比率为1.5%。色盲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色盲是由基因缺陷造成的,后天色盲则有很多种原因,包括视网膜疾病、视神经障碍、脑损伤、维生素缺乏等等。教师应当在幼儿入园时对其进行颜色视觉检查,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同时还应与家长配合,尽量避免因后天原因造成幼儿颜色视觉的损害。

二、听觉发展的特点

听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幼儿通过听觉辨别周围的声音,确定行为来源和方向,做出相应的反应,避免伤害,或与外界交流沟通。同时听觉还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基础。

(一)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听觉的感受性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对声音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高些,有的低些。听觉感受性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据研究,听觉感受性的发展曲线从0岁开始,在6—8岁间,听觉感受性提高大约一倍,在12—13岁时达到最大值。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在20岁之前一直保持着这一水平。20岁以后,每隔10年,听力曲线就会有所下降;年老时,在高频率部分的听力丧失。

(二)言语听觉

1纯音听觉

纯音听觉是指儿童辨别一般声音的听觉,也就是纯物理性质的听觉,只感受声音的高低,没有审美或概念意义的理解。在幼儿期,儿童的纯音听觉一直在发展着。研究发现,幼儿在4岁时对有着明显差异的声音的辨别能力仍然很弱,不能建立分化反应。到5—7岁幼儿的辨别能力则大幅度的提升,建立了巩固的分化运动反应。

2语音听觉

研究表明:4—7岁时,幼儿的纯音听觉与语音听觉之间的差别程度比成人的差别程度要大,并且年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存在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语言比较复杂,幼儿往往只能注意到语言的声音,但是却很难捕捉到语言之中所包含的信息。这时幼儿对语言的感觉与初学外语的人很像,能听到言语的声音,但是却很难理解说的是什么,也就是还不能辨别语言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只闻其声,不知其意”。幼儿的语音听觉是不断发展的,在幼儿中期,儿童能够辨别出语言的细微差别,到了幼儿后期,儿童则能够辨别母语所包含的各种语音了。

教师应当注意幼儿听觉的发展状况,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仔细观察幼儿是否能听清楚,是否存在重听现象。重听又叫半聋,是指幼儿对别人说的话听不清楚或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说话时的情境,猜测出说话的内容。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幼儿园的环境也要舒适安静,如果幼儿园中的噪音过大(80分贝以上),长时间就会造成幼儿听觉的伤害。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的保护和训练。

三、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幼儿的空间知觉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幼儿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二是对空间概念词的掌握,三是一定的经验储备和训练。

(一)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个体对自身或物体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进行。具体来讲,幼儿在3岁时已经可以正确的辨别上下方位了。4岁时则能够正确辨别前后方位。但是对于左右,幼儿需要很长时间去掌握。这时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幼儿在穿鞋时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忙,大部分时间都会把鞋子穿反,左右脚鞋子交换穿。在5—7岁时,幼儿初步掌握左右方位,不过这时幼儿要依靠自己为中心才能完成任务。7—9岁时,儿童渐渐掌握左右的相对性(学会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间的左右方位),但是还不能灵活运用,有时还要依赖自身动作和表象。儿童准确辨别左右方位要在9—11岁时方能完成。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按照从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的顺序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舞蹈训练、体育游戏等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这个特点,以幼儿为中心做镜面示范。

(二)形状知觉(图形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或几何图形的反映,是个体对物体各个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如天津心理组(1980)关于3—7岁幼儿形状知觉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1 幼儿辨认平面形状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认知形状种类的数目逐渐增多,同时正确辨认形状的百分率也不断提高。实验证明,在5岁左右,幼儿正确辨别图形的人数已经达到50%以上。研究者认为,5岁是幼儿认知平面几何图形迅速发展的时期。6—7的儿童除一些特殊、陌生的图形不能识别外,对于常见图形已经没有障碍了。

2 幼儿辨认形状的方式与辨认颜色的方式基本一样,都是配对、指认和命名。并且也是配对最容易,指认次之,命名则最困难。这是由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图形或其它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比较敏感,而对抽象概括的东西则很难理解。当幼儿掌握了形状命名的能力后,辨认形状就不存在问题了。

3 幼儿根据直观范例选择图形(如圆形、正方形)时,对于全部白色的图形正确选择的百分数,高于不同色彩的图形选择的百分数;对大小相同的图形正确选择的百分数,高于对大小不同的图形选择的百分数;对不同色彩的图形正确选择的百分数,高于对不同大小的图形选择的百分数。大小与颜色是干扰幼儿正确辨认图形的因素,其中大小的干扰更大一些。

4 幼儿掌握图形有一定的顺序。对以下8种图形掌握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5对形状的知觉偏重于某一部分,往往忽略整体图形的内容。实验证明,幼儿在4—5岁时,大多只能看到图形的个别部分在6岁时,幼儿的整体知觉开始起作用,但是仍不稳定。

6与方位相比更注重图形的整体轮廓。虽然幼儿这时的整体知觉并不完善,但是在幼儿后期,已经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了。幼儿在观察图形时,即使方向转变甚至倒立放置仍然津津有味的欣赏。

实验表明:当触觉、视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形体的感知效果较好。鲁兹斯卡娅在实验中,要求幼儿看见三角形时按捏左边的杠杠,看见正方形时按捏右边的杠杠。如果幼儿能够正确的完成任务,玩具汽车就会自动从车库开出来。3—4岁幼儿在这样的实验中常常发生错误。后来,实验者训练幼儿沿着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轮廓移动,同时用眼睛看着这些图形,帮助幼儿觉察手的动作的变化,每次移动到拐角时,用口头数数,知道3是三角形,数到4是四边形。经过这样的训练,幼儿在完成按杠杠任务时,正确率明显提高。苏南诺娃也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到类似结果。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和组织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图形认知特点,一方面要使幼儿掌握有关空间特性的词语,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在触摸与观看即视觉与触觉的结合中学会辨认几何形体。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对于时间的知觉,很难直接凭借个体的自身来完成。通常人们借助一些媒介来衡量时间,并以此对时间进行知觉。

(一)幼儿早期时间知觉的发展

幼儿早期已经有了初步的时间概念,但这只是时间知觉的萌芽。这时,幼儿的时间概念总是和具体生活相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是一些活动或现象。早晨是太阳升起来,妈妈叫宝宝起床的时候。如果问幼儿什么时候是晚上,他会告诉你天黑了就是晚上。在幼儿的头脑中,时间是固定的,并且是有限的。他们只注意与生活直接相关的时间点,如:什么时候吃早饭,什么时候妈妈会来幼儿园接宝宝回家等等。对于诸如昨天、今天、明天等相对性的概念,或不固定的时间段还难以掌握。一般来讲,幼儿只懂得现在,不能理解过去和将来。

(二)幼儿中期时间知觉的发展

这一时期,幼儿已经能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但却无法弄清过去、将来的含义。也就是说幼儿的相对时间概念开始萌芽,不过发展还不完善。幼儿这时还无法区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皮亚杰曾对幼儿的时间知觉做过实验研究。实验者同时启动两个机械蜗牛给幼儿看,其中一个爬的快,另一个爬的慢。当快的蜗牛已经停止时,慢蜗牛仍在爬,可是最终还是没赶上快蜗牛。对于这个实验,大部分幼儿都说慢蜗牛用的时间短,形成时空混淆的情况。皮亚杰通过实验认为4.5—5岁的幼儿还不能区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5—6.5岁时,幼儿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不过这种能力还未完全发展。7—8.5岁时,儿童最终具备区分时空的能力。

(三)幼儿后期时间知觉的发展

5—6岁幼儿能够以今天为基准划分前天、昨天、明天、后天,并且已经可以认知一日之内及一周之内的时序,但对一年之内的时序认知还很困难。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上、下午,星期几都能区分了,但是对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则无法分清。5—6岁幼儿不会利用时间标尺,对时间的估计也非常不准确。7—8岁时,儿童开始利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逐渐接近成人,7岁是儿童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年龄。

幼儿的时间知觉从整体上讲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准确性和稳定性都很差。这是由幼儿自身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的。幼儿阶段时间知觉一直在发展。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具体培养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幼儿形成有序的生活规律。

2开展有节奏的舞蹈、体育活动,或者组织一些计时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有关时间的经验和认识。

3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与时间相关的概念、语词,如:很久很久以前、起初、后来、第二天、最后等。

4.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事物对幼儿进行时间观念的教育。如:提供蚕的蜕变过程图片(卵变虫→虫变蛹→蛹变蛾→蛾生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