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产生的,并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

一、视觉发展的特点

(一)视觉敏度

视觉敏度是指眼睛精确的辨别物体细致差别或远距离清晰观察到物体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视力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测验表明,幼儿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带有裂缝的圆形图的平均距离,4—5岁时为207.5厘米,5—6岁时为270厘米,6—7岁时则达到303厘米。如果把6—7岁时幼儿的视力作为评价标准的话,也就是说把这时幼儿的视力看作100%,那么4—5岁时则为70%,5—6岁时为9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5—6岁时是儿童视力发展的转折期。也有研究者认为,儿童的视力在6岁时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此后,儿童的视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这个水平,年龄再大一些后则发生水晶体弹性降低的现象,视力开始减弱。

根据某幼儿园的一项关于幼儿视力发展状况的调查(样本总数为593人,年龄段在4—7岁),视力正常的(视力为1.0)占39%,稍差的(0.9—0.8)占32%,较差的(0.7—0.4)占20%  ,显著减退的(0.3以下)占9%。另外,据研究者的进一步调查,视力为0.8以下的幼儿中,眼睛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远视(占50%)、散光(占30%)、近视(占15%)。

由此可以看出,在幼儿群体中眼睛存在问题的比例很大,视力保护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当注意的问题。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懂得用眼卫生,很容易造成眼部损害。教师应根据幼儿视力发展的特点,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与观察事物之间的距离,以防幼儿形成用眼疲劳。在幼儿进行阅读时,应当尽量为其提供图片和文字较大,且内容简单的读物,同时还要注意幼儿年龄越小,图片和文字则应越大。

(二)颜色视觉

1.幼儿颜色视觉发展概况

颜色视觉是指视觉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也称作辨色力。颜色视觉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幼儿通过颜色视觉发现色彩缤纷的世界。颜色可以分为彩色与非彩色,包括3个维度:色调——即各种不同的彩色,:红、黄、蓝;明度——即颜色的明亮程度,明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容易识别,如颜色在强光下会显得发白,在黑暗的环境中则显得发黑;饱和度——即颜色的纯净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颜色的浓淡程度,如粉红、桃红、大红、紫红等都是颜色饱和度的具体表现。

儿童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3—4个月开始出现,这时,他还只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进入幼儿期后,儿童的颜色视觉继续发展。伊斯托米娜的研究表明,3岁幼儿还不能很好的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如:天蓝和蓝,以及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从4岁开始,区别各种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岁时幼儿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6—7岁儿童区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细微差别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实验发现,要求3—7岁儿童按照范例选出明度和饱和度相同的图片,其正确率分别为:3岁—30%,4岁—40%,6岁—80%,7岁—90%。

2幼儿颜色视觉发展特点

关于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有许多方面的研究,但最多的还是颜色辨认研究。我国研究人员从配对——以颜色作为选择标准,寻找颜色相同的物体,如在一堆各种颜色的卡片中选出颜色相同的两张卡片;指认——按主试说出的颜色名称,去找出具体的颜色;命名——说出颜色的名称等三种辨认方式,研究幼儿的辨色能力,结果如下:

第一,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的种类,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和增加。

第二,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颜色种类,因年龄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第三,幼儿真正准确掌握颜色的标志是对各种颜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果幼儿能说出颜色的具体名称,则意味着幼儿已经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非常容易的识别各种颜色了。幼儿对较难辨认的颜色,如浅红、粉红的区别,仍可加以区分。

第四,幼儿辨别颜色时发生错误或不能辨认并不代表着幼儿一定不具备辨别颜色的能力。影响幼儿辨认颜色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是不愿意进行仔细辨认。对于一些颜色(如:古铜、血红等)幼儿不能辨认可能是因为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储备。

第五,幼儿掌握“配对、指认、命名”这三种方式也有一定的顺序。最先掌握的方式是配对,因为这种方式最具体形象,可以直接加以对照,进行辨别。其次是指认,通过主试的语言提示或指导,幼儿可以相应的找出正确的颜色。最难掌握的则是命名,如果幼儿能够掌握这种方式,则意味着他已经真正的能理解和辨认颜色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