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下)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哲学基础,理论来源和时代背景
1.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1.1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严肃地指出: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
1.2我们现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用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有什么意义呢?邓小平指出:"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
1.3加快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赶超科学先进水平。
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其理论来源而言,同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一脉相承,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2.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2.2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精辟地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时代背景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敏锐地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3.1近十几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为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并决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仅以科学技术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为例,据测算,本世纪初,这个比重只须 5%~20%,其主要因素仍是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而现在它在发达国家所占的比重已达60%以上。这一巨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2现代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已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日益显示出愈来愈大的革命性作用。
3.3正是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果断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按照邓小平的思想脉络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及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1.1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科学和技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前者属于认识论,后者属于社会存在,二者不是同一领域的问题。
1.2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过科学技术渗透融合到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和结构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资料是物化了的科学,或者说是凝结着科学技术的生产手段;劳动对象的变更,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大大改变劳动对象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和社会价值;劳动者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能的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1.3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各个要素之中,并且决定和影响着各个要素的性质、功能及其变化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主要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2.科学技术的功能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过渗透、融合并武装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使其发生重大变化,进入生产过程的方式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主要是通过如下途径:
2.1是通过教育和训练的途径,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2是通过科技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途径,使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开发新的优质的能源和材料,从而大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科技革命引发了产业革命乃至社会革命,从而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2.3是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方法和手段应用到劳动生产管理体系之中的途径,协调、改善劳动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使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结合成为健全、高效运行的社会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习和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quot;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1.1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
1.2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从而促使人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特别重要的内容;而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基石。因此,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邓小平理论。
2.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发展科技事业重要性的认识。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他各种矛盾,关键要靠发展生产力。
2.2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位。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市场经济起步晚的社会主义大国尤其应该如此。
2.3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主要的推动力。
2.4只有将科学技术放在首要地位来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只有真正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3.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重大作用。因此,要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事业;而发展科技事业,其基础和前提在于大力发展教育。
4.有助于增强广大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全民族科技意识。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这不仅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科技事业,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的科技素质,而且更需要让全社会真正确立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高最广大的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增强全民族的现代科技意识。
5.有利于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人才又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科技含量,知识生产已成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科技知识载体的人才是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中的精华,是财富的财富。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