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都将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也必将经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艰难发展进程。
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第一阶级(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 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⒉苏俄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2.1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俄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正式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2.2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
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3.1毛泽东在50年代未、60年代初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他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过渡时期"相混淆,认为"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导致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3.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邓小平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1987年十三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1991年,十五大强调并丰富发展了这个理论,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非高级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2.1从生产力方面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但总的来说,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机械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还较低;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并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的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并存。
2.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我国已经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制度。但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还不成熟、不完善。就生产资料公有制来说,我国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本身还存在着多种形式以及多种实现形式。与此相适应,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必定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结构。即使已经实行按劳分配的领域,仍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很大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必然出现不同公有制企业职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2.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及与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已在全社会范围内占主导地位。但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不完善,建设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我国虽然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封建主义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腐蚀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因此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经过持久的长期的努力。
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 人口占多数 、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个方面既讲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也讲了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了现实和目标的差距和矛盾,也讲了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牢牢把握这九个方面,就能对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认识得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对理解和执行党在初级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有更大的自觉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认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具体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
具体说,有以下主要原因:
2.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虽逾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建立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所以,我国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而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化程度还不高,所以在很长时期内不可能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全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不可能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影响,从而进入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用比较长时间的改变生产力的落后局面,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2.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现代化的含义在变化,各国经济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可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3.1 它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社会主义是应该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对稳定的若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自己的历史上限和下限,有着特定的任务。必须对这个阶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否则有可能混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可能犯落后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右倾错误,尤其容易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倾错误。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的来说就是对各个发展阶段的长期性估计不足,急躁冒进。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幻想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欲速则不达,是一种左倾空想。
3.2 它有助于我们树立起理智的信心。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们不要灰心丧气,而好高鹜远也不是有信心的表现。相反,脚踏实地才是信心的依据。发达西方国家300年、200年已完成的现代化过程,经过100年左右就能够完成,这就是雄心壮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搞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才是初级阶段,"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quot;。到那个时候 ,社会主义事业将更加兴旺发达。
3.3 它要求我们埋头苦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这个事业由若干历史阶段所组成。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作为中国来说,就是要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开了初级阶段的实际,则将一事无成。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 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四、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首创。邓小平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纯而又纯、割"资本主义尾巴"、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方针政策,就在于没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制订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应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我国将长期处于初级阶须,必须反对教条式地照搬社会主义成熟阶段的一些特征和原则,任何超越初级阶段实际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同样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害。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例如,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完善以按劳分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等等.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才能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决策,才能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