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对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
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是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邓小平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国际问题和世界形势。他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
⒈当今国际社会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内,国际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它表现为:
1.1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发展经济极其重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冷战结束后各国都在调整政策,把经济发展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的重点,综合国力的竞争取代军备竞赛成为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经济强国、经济集团代替了军事强国、军事集团,经济利益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1.2 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从本世纪50、60年代起,首先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促进生产力的更加迅猛的发展,促进人类生产、生活、思维等各个领域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即将到来的更伟大的21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制定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规划,并把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体制 全球化正以不可抗拒之势调整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在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关系,加深了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之间的互动与渗透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1.4 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人世高度关注着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核战争的爆发。核国家已由一个发展到多个,由于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手段已经难以达到战争的目的。打起核大战来将不会有胜利者,它将给人类造"核冬天"的灭绝性灾难。1996年9月10日,第50届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表明世界上和平力量在日益增长。
2. 对当今时代的新判断
2.1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美国扩大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原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增加,我们一度认为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强调对美、苏可能发动的大规模战争,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早打、大打,打常规战争,甚至打核大战。因而,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始终处于临战状态,经济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邓小平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 是可以避免的。"
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击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但是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心思和,大势所趋。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 力量的增长,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
2.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是他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问题不仅反映了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发展问题所以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要改变贫困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如果南北方的不平等关系不解决,如果不能建立起比较平等的国际新秩序,那么整个世界经济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所以,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我们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了概括了当前时代的特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欧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原有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妨碍发展的主要根源。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冷战时期形成的某个军事集团正在进一步扩大,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捍然武装干涉他国内政。特别是那个超级大国妄图建立由其领导的世界新秩序,到处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大肆扩张其政治、经济势力范围,推行新殖民主义。它为了推行霸权主义,对别的主权国家已不满足于进行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和文化渗透,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这是由其帝中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别继续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此外,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崇,"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quot;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4.4 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邓小平提出,对于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经过冷静观察和分析,他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他还认为欧州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份量也在大大增加。当前世界局势的发展,充分说明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末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了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大的作用。正如江泽民指出?quot;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二、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并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战后到50年代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背着多数同盟国家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确定了美、苏两国在欧洲、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妥协措施。这就是所谓?quot;雅尔塔体制"。战后,美、苏关系迅速恶化,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冷战对抗体系。它包括美、苏两国之间的直接对抗,美、苏控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对抗以及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第二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60年代国际政治力量分化与组合时期。从60年代开始,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舞台上,一方面原有的力量在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另一方面,新生的力量在崛起,毛泽东描述此时的国际形势"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第三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两极格局和向多极化趋势演变时期。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构成了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第三世界、日本、西欧和中国等多种力量正在迅速发展,美国的地位相对衰落。世界形势的这种变化,预示着世界格局开始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第四个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时期。进入80年代之后,国际社会又发生深刻的变化。长期争霸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激烈的对抗走向缓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前苏联解体。这样,作为两极之一的前苏联就不复存在,旧的两极格局到此崩溃瓦解。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换的转型期。世界正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 。世界格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中心力量已见端倪,世界已经出现了一个由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支撑的世界新格局雏形。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国际秩序也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⒈这种国际新秩序,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维护全球社会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避免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40多年的历史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与国之间不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有多大不同,只要遵循这些原则,就能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⒉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别国无权干涉。世界是多样化的,各国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不应是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而应该成为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在国际交往中绝不允许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的国家。中国不赞成以任何形式和借口干涉别国的内政,各个国家寻求走自己道路的努力应当得到鼓励,这样才能激发无限生机,促进人类共同进步。
⒊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霸权,推进强权政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裁减军备,促进共同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国就可以主宰世界,有垄断国际事务的特权。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应当由各国自己去办,世界事务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来解决。
⒋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一切分歧或争端,而不是诉诸武力相威胁。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应当通过对话和谈判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多边和双边协调合作来逐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坚决摒弃冷战思维模式和一切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做法。
⒌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我们反对经济贸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与做法,更不允许动辄对别国进行所谓经济制裁。世界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要求各国在经济、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实行相互交流与开放,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歧视政策。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和落后状态,消除贫困是当代世界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要从提供资金、减轻债务、转让技术、平等贸易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也符合发达国家的长远利益,各国经济的共同增长和普遍繁荣是人类努力的方向。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