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一、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全国人民在近百年斗争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
1.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所采取的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和政策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其中的许多课题,都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解决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地动员群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之一,是全国亿万群众的事业,必须充分发挥和坚决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和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辩证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也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前进。
4.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都需要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安定团结,如果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把握和驾驭各种复杂矛盾,实现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气魄和能力;即使发生局部的不安定因素,只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就可以迅速纠正。离开党的领导,全国人民就失去了中心支柱和凝聚力,"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因此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党的状况如何、党能否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实行正确领导,对于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决定的意义。为此,邓小平强调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我国从不发达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如此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
2.国内外形势的严峻考验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复杂而深刻的变动时期,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对我们造成严重危险。与此同时,当今中国也处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从以阶段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深刻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的新时期,也使党的建设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国内外这种形势使我们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中国能否在世界的历史性大变动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主义能否在中国历史性大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归根到底,要看我们党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
3.目前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的状况表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现实紧迫性。正确地估计党的建设的现状,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我们党历来重视自身的建设,党的建设始终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共同前进。实践证明,我们党是不负全国和族人民的重托和希望的,有能力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否则,我国改革和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无法解释。但是,我们党现在的状况还远不是都令人满意的。党内还存在着不少严重问题,党的工作在某些方面还不适应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看不到党的建设的主流和成绩,是错误的;对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不能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也会铸成大错。
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历住各种客观存在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进行这项工作就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1.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1.1思想建设是党的全部建设的基础。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量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
1.2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引全国人民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2.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2.1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科学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党中央领导下,集中全党的正确意见,团结一致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
2.2要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护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要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2.3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和团结群众,宣传和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保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是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中心问题。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作风建设,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
3.1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3.2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有力地保证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续彻执行。
3.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结合新的实践发扬光大。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4.重视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观点。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制度建设的方针政策。其中主要有:修订党章,健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干部制度等。
四、反对腐败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我们党在执政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腐败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根源,但作为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同时执政党的地位,容易滋长某些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外来的与内部滋生的许多消极、腐败因素侵袭我们党,引诱和俘虏我们队伍中的不坚定分子和不清醒分子;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和单位放松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治党不严,加上某些制度上的缺陷,致使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成为党风建设的突出问题。
1.腐败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却给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深远的严重的危害。(图片)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动摇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影响安定团结和政治稳定的局面,破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严重的是,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危及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地位。如果不能有效地惩治腐败,。我们党就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执政的基础。
2.坚决、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党风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端正党风和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表明了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
3.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以加强思想教育为基础。腐败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外在表现。防范和消除的基本方法就是加强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4.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以法律和制度为保证。"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制度问题、法制建设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惩治腐败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5.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为关键。邓小平强调:"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撒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6.反腐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路,又要有紧迫感,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

上一           下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