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本科生论文>
 

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

邱 晗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武汉 430079)

摘 要: 通过对目前竞争情报系统中信息流的分析,针对目前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信息老化、信息不对称导致竞争情报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和外部适应性不强问题,借鉴“信息生态圈”模型,对竞争情报系统进行重组、整合,构建出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模型,为企业发现自身竞争情报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进行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 竞争情报系统; 信息流; 信息生态; 信息生态圈

1  目前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流分析

1. 1  目前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流程 在目前的竞争情报系统中,竞争情报系统的工作围绕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展开。针对决策者需要的战略或战术上的具体信息,情报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与之相关的竞争情报素材。这些素材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其中企业内部信息包括企业基本资料、企业产品情况、企业技术水平、各部门运行情况等;企业外部信息包括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消费者信息等。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情报人员利用定标比超、反求工程、成功关键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加工,得到各个部门需求的竞争情报报告提供给决策者,辅助其作出决策(见图1)

1  目前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流程

 1. 2  目前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流存在的问题 由图1可见,目前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基本上是线性流动的,其突出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

1. 2. 1  企业其他部门员工参与竞争情报活动的能力不强。国外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表明,企业想获得的80 %的竞争情报信息就潜藏在企业内部,雇员与外界的联系是这些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大多数企业中,部门员工因缺乏竞争情报意识或外在激励措施而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在目前的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流中,竞争情报从采集到发布,主要围绕情报人员和决策者展开,基本上在封闭环境下进行,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部门现有情报和发挥部门员工的能动性,造成有价值情报的巨大浪费。

1. 2. 2  决策者的决策信息反馈性能不强。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只有信息收集、信息汇总、信息研究与信息应用四个流程,忽视了信息反馈流程。而信息反馈对于进一步明确竞争情报研究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进一步提高竞争情报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反馈流程的缺乏导致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低效率和盲目性,使得竞争情报研究报告质量较低,甚至偏离为公司战略服务的目标。

1. 2. 3  对企业的关键竞争对手和重要客户缺乏重点跟踪能力。一个长期有效的竞争情报方案必须以公司战略为导向,以竞争对手动态和客户行为为中心。通过对竞争对手的跟踪,可以应对某些紧急情况,解决特定的突发性问题,如决定新产品的定价问题。通过对客户行为的跟踪,可以获得客户行为的数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本企业的生产、广告、销售等活动,同时减少因竞争对手不予合作而造成的情报获取困难。而这一问题没有在目前的竞争情报系统中得到重视,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对行业竞争态势的整体把握能力,降低了系统运行的效率。

2  “信息生态圈”模型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程鹏针对信息服务机构在面对信息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时,存在的各自为政、缺乏特色、服务宗旨不明等问题提出了“信息生态圈”模型。该模型中,信息人(信息生产者) 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紧密围绕信息用户的需求,根据自身的服务特色提供信息服务(见图2)

2  “信息生态圈”的层次体系

各信息服务机构以用户需求为业务支撑,以和谐的信息行为、信息文化为内在动力,以机构内外环境机制为生态保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需求,根据自身的服务优势组成利益共同体(见图3)

 

3  “信息生态圈”的结构体系

3  构建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

 3. 1  构建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的可行性 构建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的可行性在于竞争情报系统的信息流具有生态属性。

3. 1. 1  “信息循环链”原理。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信息不断经历产生、消耗、再生的过程,构成信息循环。竞争情报系统管理的数据源是通过合法手段采集、分析和整理的信息,情报人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整合后就可能获得在市场、技术、客户、环境等方面的决策关键情报,提供给决策者。同时,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又对企业的产品活动、营销活动、客户管理产生直接影响。这样企业的情报源得到了更新,成为影响情报人员进行下一步情报分析的基础。

3. 1. 2  “优胜劣汰”原理。美国竞争情报从业协会( SCIP) 认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持续演化中的正规和非正规操作流程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组织成员评估行业关键发展趋势,跟踪正在出现的非连续变化,把握行业结构的演化,分析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能力和动向。由此可见,在竞争情报系统中,只有具有信息时效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反之则因没有时效或失去时效而被淘汰。

3. 1. 3  “信息最小量”原理。竞争情报系统从事的是信息活动,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信息源收集、用户培训以及员工间的交流等信息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尤其在处于初创时期的中小企业,由于人力和财力所限,竞争情报系统需要较大的费效比。在有限的信息输入中,情报人员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情报源,以最小的信息成本,产生最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3. 2  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模型 在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模型(4 是根据写作目的主要描述系统的信息流) 中情报人员处于系统的核心位置,与决策者、其他部门员工和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情报人员通过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自动、自主采集各个情报源的情报,并对这些情报根据用户配置进行过滤、分类、整理、再加工,形成详细的竞争情报报告。在这期间,对于重要性非常高的情报,情报人员可以立即将其推送到相关人员处,以保证情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  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模型

决策者的情报需求是情报人员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立足点,同时决策者的决策反馈对于情报人员调整情报活动的重点、改善情报产品的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其他部门员工也将成为竞争情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信息共享、互助合作的企业文化指导下,部门员工积极向情报人员提供该部门的运作信息,并获取与本部门相关的情报产品。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信息是竞争情报的重要来源。90 %以上的竞争对手信息可以从对手的财务报表、对手网站等公共渠道获得,其他近10 %未公开的信息则需要通过对方雇员、反求工程和通过咨询公司、经销商、运输部门等第三方来获得。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保持生态关系的和谐。决策者、情报人员、部门员工构成利益共同体,为系统的运行提供信息源或决策支持,在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影响下创建和谐关系,必要时建立起适合于系统运作的虚拟项目组,利用竞争环境中的外脑甚至竞争对手来辅助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使系统整体利益和各要素局部利益得到平衡。

 3. 3  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对原系统的演进

3. 3. 1  增强了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在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中,企业的决策者、情报人员和其他部门员工共同参与竞争情报活动,情报人员将脱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同时,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改善,反馈机制也大大增强。各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企业项目团队的搭配、组织专题沟通会议或者团队学习等方式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从而使情报人员能够迅速掌握竞争环境,生产对路的情报产品。同时,各部门员工的需求也得到反馈,可以改善人员分配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3. 3. 2  增强了系统的外部适应性。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继承进化能力。在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中,企业的决策者、情报人员和其他部门员工共同关注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各部门将敏感的市场信息适时提供给情报人员,情报人员借助一定的软件工具进行分类、汇总、归纳、升华,准确地把握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信息,剔除系统内部失去时效的信息,使得竞争情报活动能够跟上整体竞争态势的发展,对外部环境作出适时响应,甚至起到“预警”作用。同时,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能够动态地把握促进和抑制自身成长的因素,将企业成长与自身演进良好地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继承演化。总之,基于信息生态圈的竞争情报系统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组织,能够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并对外界促进和抑制其生长的因素作出反应,从而利用优势避开劣势,促使企业向更协调、更高效的方向演化。

参考文献:

1  Sue Myburgh.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March/ April 2004

2  David Stauffer. The Power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 2003 ; (10)

3  http :/ / www. ly007. com

4  http :/ / www. kmcenter. org

5  肖 勇. 情报学的人文研究. 情报科学,2004 ; (7)

6  吴晓伟等.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商业研究, 2004 ;(17)

7  张福学. 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情报科学,2002 ; (1)

8  张四新. 基于生态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情报科学,2004 ; (11)

9  黄晓斌.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创新策略.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 (5)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