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文章列表

 
 
 
课程介绍
 

    1、课程的性质
    信息经济学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而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从目前该学科的发展情况看,存在两大体系。一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学,它摒弃了传统经济学完全信息、理性“经济人”等假设前提,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假设前提,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厂商行为、政府行为,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大体系,以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不利选择、道德风险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由于该体系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创新,其代表人物阿罗(1972)、施蒂格勒(1982)、纳什(John.Nash)(1994)、维克里(W.Vickery)与詹姆斯•莫里斯(J.Mirrlees)(1996)、阿克洛夫(G.Akerlof)与斯彭斯(M.Spence)和施蒂格利茨(J.E.Stigliz)(2001)分别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正是由于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使信息经济学成为当今经济学的“显学”。二是从信息科学角度出发,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目前这一体系的内容体系还不十分明确,我们认为它以信息经济为研究对象,以信息资源、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政策、国民经济信息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由于信息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是“新经济”,所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新理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学也是后一个体系的理论基础。目前两种体系处于并存状态,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信息经济学以第一个体系的信息经济学为教学内容。而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我们认为应该以第二个体系的信息经济学为教学内容。


    2、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在1996年前后正式定名的。其前身为图书情报专业、科技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经济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管理等五个专业。1992年,国家有关部门对上述五个专业进行了整合,统一归口为信息学专业,1996年正式改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随着专业的发展,课程在不断的调整。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含其前身),最早开设信息经济学课程的是武汉大学(1984年),当时课程名称为“情报经济学”,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如“信息经济与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管理” 等。1988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成立,之后统一为信息经济学。从我国高校的情况看,几乎所有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都开设有信息经济学课程,大部分学校把它设为必修课,少部分学校设为选修课。
    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委员会将该门课程定为十门核心课程之一,所不同的是,其名称为“电子商务经济学”。实际上,在电子商务专业,该课程的称呼很多,有网络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考虑到电子商务经济学的提法太新,内容不稳定,且据统计,国外也只有47所高校称其为电子商务经济学,所以我们仍然称其为信息经济学,并且在内容上以比较成熟的内容为主。
    信息经济学作为信息时代的经济学,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先行课,是学生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集成性课程,同时它也对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便于学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


    3、教学特色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结合经济实际比较紧密的一门课程。针对该课程的性质,我们提倡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除了讲授过程中注重问题分析、学科前沿介绍之外,还通过课堂讨论和研究性学习来达到这一目标。课堂讨论与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以小论文、学年论文等为作业形式。这样的作业,题量少但要求高、任务重,每篇文章必须按正规论文的格式撰写。在教学中,一般以篇为单元,布置作业,每篇给出10个左右的参考选题,学生也可在规定的范围内自己命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提交给老师,老师对论文作出书面评价,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根据选题情况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在课堂讨论时,由学生组织、主持、评分,老师只在最后做点评。实践这种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特别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本次网络课件的建设,我们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学习资源”、“学科研究”两个栏目中都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下载和学习的参考资料。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