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蔚杰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
[摘要] 根据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上的差异,从实践的角度对未来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里以及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信息管理 专业教育 感受
[分类号」G250
Thoughts about the Profemional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ng Weiji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Abatract] States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gives some advic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by comparing the education in U. S. and in China.
[Key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1998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11大类“管理学”门类中,将原专业学科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涵盖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
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相关专业。这一变革不仅体现了现代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改革思路,而且从整体上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适应这一专业的变革形势,培养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各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纷纷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注人了新鲜血液。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间题,许多信息管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已就不少问题进行了广泛深人的探讨,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笔者作为一名接受过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并即将赴美攻读information studies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在对比中美两国在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上的差异后(包括课程设里、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拟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谈一下对目前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切身感受。
1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归人管理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本科专业主要来源于3个门类:一是按理科招生的科技信息专业,二是按文科招生的信息学专业,三是工商管理和财经类专业,这些专业在各自独立的发展中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环境对各自独立发展的信息管理分支学科提出了挑战。所谓新的信息环境,主要是指全世界正面临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重大转变,信息和材料、能源一起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自己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谋求信息的产业化。在这种新信息环境下,科技信息、文献信息、经济信息突破了各自的学科界限,相互不断融合,上升到它们共同的上位概念—信息。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更广泛的共享性战略资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信息管理专业应运而生,成为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三大分支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
众所周知,在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资源,信息真正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就是信息管理。按照专家的观点,信息管理的内涵由信息管理哲学、信息管理原理、信息管理技术和信息管理应用四大块构成。其中,信息管理原理是核心内容起着主导作用;信息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关键因素,居于支配地位。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不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还应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因素(人、信息、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实现信息资抓的合理配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及信息管理原理的运作,使信息管理技术能在各行各业、各级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运行,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用和价值。这正是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本质所在。值得指出的是,专业教育不同于学科专业研究。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来看,凡是有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或者对同一研究对象有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和层面,就能创建和发展一个学科专业。而专业教育则不然,专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它
不仅培养研究本学科的人才,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应用特征比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主要是社会应用型人才。因此,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方面固然是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打下基础,但更重要的却是为杜会输送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除了传统的图书情报部门外,工商企业、公务和事业机关以及商业化、产业化的信息机构都应成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用武之地,尤其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CIO一职,更应成为未来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
2对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几点感受
通过以上对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本质及前景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信息社会给信息管理专业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为适应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中的信息管理专业若只是更改专业名称,在课程设置上“换汤不换药”,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信息管理专业不仅不会有竞争力,而且连最起码的生命力都会丧失。笔者作为一名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仅就自身的感受谈几点意见:
2.1通才教育应当全中有重
为加强本科阶段的基础教育,信息管理专业基本上在本科阶段实行通才教育,即让学生在4年的时间里对文献信息、经济信息、计算机信息都有所涉猎。这种教育虽然能使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增强在社会中的应变力和竟争力,但本科阶段也是发掘培养研究兴趣的阶段,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就会制约学生日后的继续深造,从学生方面而言,由于不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是干什么的,自己学完后可以干什么,就会对本专业感到茫然,好则终日为均衡各专业课成绩而疲于奔命,坏则干脆放弃,虚度4年光阴,这两种情况都应看作是我们专业教育的失败。因此,要培养真正的信息管理人才,就应该在全面实施通才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向自己感兴趣的分支方向发展。
2.2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拓展专业教育内洒
到目前为止,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从人学开始就被灌输了图书、情报的专业思想,于是学习的内容和阅读的专业书籍、期刊都以图书情报为中心,甚至在就业时都瞄准图书情报部门。从我们的教学来看,课程的核心内容多以图书馆为例,如机构管理课程是以图书馆管理为核心,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课程也是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主要内容。当然,对于诸如管理、自动化系统等内容比较抽象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实质,但若不能恰当地给出实例,将以图书馆为例讲解管理、自动化系统等知识的初衷变为讲解图书馆的管理和自动化系统,就容易限制学生的专业思想,而这种狭隘的专业思想是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要求的。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上的第一节课是信息管理的内涵,明确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管理是十分广泛的。只有把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才能把思维放开,从社会的角度去认识信息管理,我们的专业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当然,这是一个师生双方都需共同努力的问题。
2.3加强工具课程的教学
工具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程必要的手段和基础。在现阶段,信息管理专业的工具课程应包括外语、计算机、数理及系统方面的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笔者就个人感受而言,认为本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不高,以至在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和期刊时存在相当的困难,这对学习与交流都是一个极大的限制。此外,这里所说的外语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还应包括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第二外语。倘若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掌握两门外国语,无疑能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专业英语和第二外国语的教学有待加强。
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也是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现代的信息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贯穿整个专业教育过程中,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应遵循从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再到网络应用、网页制作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要加强对计算机在检索、整理、处理信息中的应用教育,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学生学到最后还不知道到底学会了什么。
信息的搜集、处理只是信息管理中的几个环节,而只有对信息进行准确和精细的分析,才能服务于辅助决策。信息分析要用到很多定量方法,因此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如离散数学、统计学等就必不可少。此外,由于信息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因此,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应加强设计、分析、维护、评价等系统知识的教学,以堵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而这也正是目前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最为欠缺的。
2.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戏能力
信息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也是一个发展较快的领域,在教学中应当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技术。如计算机编目、网页制作这一类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就应当采用此类教学方法。否则,老师讲了,学生听了,最后的结果还是什么都不会,这无异于什么都没学,反而浪费了时间。现在,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已被引入教学领域,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信息管理专业内应逐步普及CAI,并不断向多媒体、智能化、网络化CAI发展,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3信息管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
改革中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一方面要实现思想上的彻底革命,把眼光放得更远,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情况:美国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采用的是“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的方式,学生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可从模块课程中任选一两门课程,而不必选修整个模块,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多的选择机会。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美国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基本包括:①信息检索,主要讲授信息获取的手段和过程;②信息组织,讲授信息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如组织原则、表达方式、信息类型、索引与内容分析、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与维护、分类与叙词表、编码、格式与标准等;③信息环境,讲授基础交流传播理论和模式,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在信息管理、决策中的应用;④信息用户,主要讲授情报需求与情报寻求行为、不同用户的需求与查询以及信息系统、技术、实践与产品如何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经验等。除核心课程外,其他课程被设计为若干个课程模块:①信息资源模块,设置的课程有:文献信息需求、企业信息资源、文献评价与利用等;②信息技术模块,主要课程有:基于计算机的传播系统与网络、微机软件应用、数据库管理、数据与文档结构等;③信息服务模块,设置的课程有:用户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情报服务、合作情报系统等;④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块,主要课程有:程序语言应用、自动化工具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等;⑤行为领域模块,主要课程有:行为概况、管理行为与变化、信息环境顾问等;⑥研究方法模块,主要课程是信息管理定量研究方法和信息管理定性研究方法;⑦个人选择研究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诸如个人研究、专业实习、特别论题、学术讲座之类的课程;⑧政策、法律与经济学模块,设置的课程有:信息政策、市场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经济学、知识产权等。
美国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的这种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全中有重”的思想,尽管从表面上看,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把信息管理专业领域分成了若干个方向,但从总体上来看,课程内容仍是一个较完善的体系结构。以information studies硕士学位课程的内容为例,它基本上分为4个组成部分:①信息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包括信息学基础、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政策、信息政策讨论、版权、信息经济学、信息学研究方法、信息科学统计学等课程;②信息资源搜集、组织、检索与管理,包括人类资源管理、信息搜集管理、社会系统与信息搜集、信息需求评估、信息组织与组织管理、主题分析、高级编目与分类、信息资源保护与服务、电子信息来源与服务、高级电子信息服务、媒体资源的设计与生产、多媒体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再现、信息检索原理、联机检索与数据库、信息利用、主题检索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信息管理实践等课程;③信息服务及其专门领域,包括信息服务概况、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文科学信息需求与服务、社会科学信息需求与服务、科学技术信息需求与服务、政府信息资源与服务、商业信息资源与服务、医学信息资源与服务、法律信息资源与服务、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等课程;④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网络、多媒体及数字图书馆,包括设计方法与手段、小型非盈利组织的信息技术、超文本链接语言(ITMI.)技术、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与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数字世界的维护、数字图书馆、网络管理与远程通信、网络多媒体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图像及其管理、数据库应用设计、复杂的万维网节点设计等课程。
美国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我国建设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管理专业也可以实行“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的方式。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8门课程。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确立核心课程模块,保证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除核心课程之外的专业必修课,如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进行适当的分类,合理的扩充,形成信息管理专业的各个课程棋块,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修方向。如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块,可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信息检索、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信息经济模块,包括信息经济学、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概论、市场营销学等课程;文献信息管理模块,可以文献计量学、分类与主题、目录学、出版发行学等课程为其主要内容;网络信息管理模块,其课程设置随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会有重大的变化,但基本应包括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网络应用、网页设计等课程。随着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和扩展,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涵盖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其课程模块的设置必然会随专业教育内容的细化而不断增多,但“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是十分可取的,它是未来社会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采用“核心课程十课程模块”的课程设1方式并不意味着割裂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在内容上的有机联系,相反,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在内容上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从总体来讲,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采用若干知识模块来构建,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具体可由以下5个知识模块组成:①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数学(包括会计学、统计学等);②信息管理的背景知识—经济学、管理学(包括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③信息管理的原理知识—信息管理学原理(包括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传播、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等);④信息管理的技术知识—信息处理技术(包括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多媒体技术等);⑤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市场学、法学、心理学等。此外,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在信息技术日益成为专业核心课的同时,应加强和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一方面积极开设有关人文管理的课程,如信息政策研究、信息法规研究、信息环境论、信息用户管理等,使专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应将信息管理研究领域(包括理论研究、事业发展、工作实践、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以增设专业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只有以科学、合理的学科内容为基础,并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抓住信息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不断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4对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信息时代对信息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也应不断变革,以适应这种新变化。然而,改革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和总结。笔者拟从3个最基本的方面对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4.1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专业领域中的引路人,对学生专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巨大变革,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变更传统观念。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将成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主流,教育者在思想上应有此共识。其次,专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专业知识的变更,教师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调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假如教师对新设t的课程只是在仓促研读之后就现炒现卖给学生,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这样得来的知识往往比较浅显,不利于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为缓解这一矛盾,可以适当聘请外系教师或实践经验丰富之士,但治本之法仍是尽快加强对本系教师的培训。新专业的确立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师资建设应以专业教育的需求为依据,必要时还可相应扩大教师编制,切忌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的局面,否则,不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专业调整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2注重学生的多样性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适应面非常广泛的专业,信息管理人才除具有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多样的研究及工作方法,这样才能胜任实际工作。因此,考虑到中国教育在高中阶段就分文理科的实际情况,在生源方面应坚持文理兼收,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多样性的发挥,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因循守旧,才能增强学生的应变力和竞争力,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4.3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的重点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之中。前文详细讨论了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和内容体系,无论是课程设置方式的选择,还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其目的都是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所谓“通”在专业,“用”在行业,知识、家质、技能三者结合,才能使信息管理人才胜任社会各种信息工作;要使所学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素质教育,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信息素质(信息意识、信息思维、信息技能等),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将所精通的专业知识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工作之中,以适应社会不同行业与不同层次职业的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必然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存在新的目标选择和专业教育的定位问题,这种定位体现了专业教育从分散到整休化、从传统到现代化、从部门到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信息管理专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所有信息管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廖蟠.改革中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特色与学科定位.图书情报 知识,1999(3):20一22
2 柳晓春,方平.中美图书信息教育改革与发展述评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5一69
3 陈传夫.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课程调整与新课程模块.图书情报知识,2000(1):24一27
4 钱华宁.浅议信息管理职业及专业人才培养.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22一24
5 胡昌平.面向社会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情报学报,1999(1):1一9
6董慧.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图书情报知识1999(1):24一 26
7 张素芳等. CIO--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3):175一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