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本科生论文>
 

对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辜清华1 ,曹璐萍2

(11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1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通过对中、美、德、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历史发展和现状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比较

中图分类号:G250. 7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也在加速形成,它改变了过去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使信息资源共享更加有效和便捷。在我国,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与共享是20 世纪后期贯穿图书馆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经过近20 年的努力,已进入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跨时空信息资源共享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特挑选了地处北美、中欧、东亚的三个典型的西方国家,就其信息资源共享历史、现状等方面与我国图书馆作了一系列比较,以便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1  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历史发展及现状

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1 ,这一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对其他馆实行馆际外借服务, 并开始对大约400 多家图书馆提供印刷目录卡片。但是真正有规模的资源共享计划则是在二战以后,大致可分为如下时期:第一阶段是1948 年到20 世纪70 年代由美国政府为主导的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计划,以前期的法明顿计划和后期的NPAC 计划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美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后开始,以把促进地区图书馆协作为目的的自主性的图书馆协作共同体的形成和繁荣为特征;第三个时期是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以编目自动化和编目资源共享为开端的书目共同利用体的出现与发展;第四个阶段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第二代地区图书馆协作体的崛起为标志。这四个时期并不前后更替,有些是重叠发展的<1 >

德国很重视德国图书馆体系的现代化,早在正式统一之前就成立了联邦及州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并一直持续到1992 ,其任务是规划东德图书馆体系重建的蓝图。虽然后来全盘引进的是西德模式,而且国家权利分散、缺乏统一的规范,但是德国的合作图书馆系统在实现资源共享方面还是很成功的。德国图书馆分为公共图书馆和学术性图书馆,这些馆不仅有自己的组织和网络,还有自己独特的分类规则,而馆际互借是德国资源共享供给的主要方式<2 >

日本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大致经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战后,随着高速发展起来的各种图书馆协作组织和网络,这些协作组织的重要活动是开展各种协作活动,进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尽管这些协作是多样化的,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很分散、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书目信息共享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欧美国家。第二阶段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学术信息中心(NACSIS) 的建立为标准,进入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在短短10 多年时间内已经建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赶上了欧美国家的水平<3 >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以1957 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7 年之前是零星的、局部的和自发的共享时期;1957 年国务院颁布《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之后则进入大规模的、全局的和有组织的共享时期, 建立了全国和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编制全国书刊联合目录两项计划。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信息资源共享还在延续过去的模式,馆际互借局限于本地区或本系统内以邮寄方式进行。20 世纪90 年代因特网使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进入了资源层面的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新时期,1999 年通过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

2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的比较及经验借鉴

2.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管理系统的比较美国的图书馆协作体类似于国内的地区性协作网,在战后就开始出现,但绝大多数是1965 年美国通过了高等教育法以后到1970 年之间产生的。这些协作体都是自发组织,绝大多数是地域性的,主要以大学图书馆为中心,也包括了一些公共图书馆。这种新的图书馆协作体,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 它所起到的资源共享的作用不能和以后的图书馆网络相比。但是这种协作体出现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它是介于市场配置和组织内配置之间的“第三态” 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行为与图书馆个体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所以它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图书馆单干的局面,同时也避免了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局限性,从而开始彻底改变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面貌,为新一代的计算机图书馆书目利用网络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比如说,今天的OCLC 图书馆网络就是在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 (OCLC) 这一地区性的协作体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过来的。因此,可以说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协作体的出现、繁荣和有规律的管理系统的建立。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滞后的原因之一是图书馆协会数量多、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但其在1980 年的学术审议会上提出的《今后我国学术信息系统的基本策略》报告中已充分认识到了,并提出了“必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中枢机构”,经过努力研究和摸索,1986 NACSIS 的建立使日本图书馆资源共享有了一个飞跃。德国的合作图书馆系统在实现资源共享方面取得成功也得益于德国研究协会对文献资源体系协调的作用。目前我国图书馆存在三大系统即公共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学校图书馆系统,各有各的行政主管部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还是以零散、局部、不规范、缓慢、重复方式进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协会、学会、工作委员会,但都不

是具有行政职能的学术机构,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法制、法规,没有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最终使协调组织只可建议却无力控制,馆际互借多在系统或行业内进行。所以我国图书馆必须克服过去保守思想, 要树立起分工协作的观念,如文献资源协调中心,可参照美国OhioLINK 网络中心的模式,设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由政府统一拨款和采购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另外为保证图书馆共享长期存在,需建设图书馆利用共同体,加快图书馆立法实行集中管理。

2. 2  文献资源体系及书目信息存取体系(Biblio2 graphic access) 建设的比较文献资源体系是构成资源共享网络内部的图书馆的一次文献信息资源的总量和多样化的程度,书目信息存取包括书目、文摘、索引、联合的图书馆目录公共查询系统等。美国的OhioLINK网络的藏书量超过2000 万册以上,1996 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该网络的藏书的57 %是不重复的,1997 8 月的报告指出该网络藏书的不重复率更达到60 % ,这是其他电子文献资源共享网络难以企及的。德国成立了“资格认证中心”保证数据库中书目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且负责删除重复的记录。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建设,应建立统一的联机联合编目系统,成立专门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对文献资料进行规范著录,以保证编目质量,通过联合采编网络系统来实现集中采编、联机编目,逐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由多个文献信息机构共同建立和维护的同一个联合书目数据库,形成公共目录查询系统,通过目录查询实现馆际互借等服务,供各类文献信息机构共享。

2. 3  文献传送体系(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s) 建设的比较。

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络,如果不能在网络应用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强开发与利用,它最多不过是硬件、软件和数据库的技术结合体,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美国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领先地位,使其在文献传送的技术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德国采用RAPDOC(Rapid Document Delivery 快速文档传递系统) 来改善传统馆际互借效率低的状况, 而且该系统不断有新的发展,受到了国外用户的欢迎。国内许多图书馆软硬件配置既不规范也不支持目前通用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协议,已建设成的网络仍属于低速线路,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去传递、获取和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仍处于试验阶段。自动化的开发重点仍是图书馆内部业务管理的自动化,自动化系统较少是直接面向用户设计,因而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建设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应该放眼未来,面向社会,在利用上狠下功夫;应该把网络看成是联系信息资源和最终用户的传输通道,图书馆要利用网络加强信息检索和服务功能,把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组织成为有机整体,将便捷的检索手段提供给用户。

3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措施

11 摒弃陈旧观念,认清图书情报业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手段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密切跟踪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动态。尽快完成书目资源和馆藏资源的电子化工作,建立虚拟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21 建立全校文献信息管理机构,加快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发综合文献、专题目录、学科专业特色等多种形式数据库,加强特色馆藏文献建设, 如师范大学图书馆可建一些师范专业重点学科数据库。

31 优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配置,盘活馆藏。坚持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电子出版物与印刷出版物的结合,提高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41 为使馆员有能力提供给用户高层次的信息需求,高等院校应开设有关网络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经营等课程,培养一大批具备多种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信息专业人员,充实到图书馆中来。同时,图书馆也应积极培训具备一定网络知识和技术的馆员,以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51 加强馆与馆间的联系,分工购藏。学校内部也要统一协调校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采集工作,合理布局文献情报资源。协调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建设工作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能逐步降低重复购置比率,构建各具特色、资源互补、有机组合的一体化信息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 >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联合课题组. 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与现状 . 图书馆杂志,1999 , (10) :19222.

<2 >申 宁,罗丽. 德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模式 .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 , (6) :75276.

<3 >上海地区文献信息共享协作网、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联合课题组. 日本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 . 图书馆杂志,1999 , (11) :18219.

<4 >纪丽斌. 关于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和举措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6) :628.

<5 >万福根,陈守福. 建构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新思 . 图书馆论坛,2000 , (3) :628.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haring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GU Qing2hua1 ,CAO Lu2ping2 (11Librar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1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WuHan 430079 , China)

Abstract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haring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performed in the essay , dealing with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 satus in four countries : China , America , Germany and Japan. Several meth2

ods to develop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 both referring to the foreign experience and containing Chinese character

are put forward at last .

Key words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eing ; comparison

作者简介:

辜清华(1970 - ) ,,馆员,本科,发表论文数篇。

曹璐萍(1982 - )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