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本科生论文>
 

印度的信息经济发展概况

熊 桔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430079)

〔摘 要〕 本文通过从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情况入手, 折射出印度信息经济的发展概况。首先介绍了印度软件业发展的背景, 既而对印度软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通过分析其迅速发展原因, 希望能给我国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并促进我国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

〔关键词〕 印度; 信息经济; 信息产业; 软件

Abstract The passage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y in India 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oftware industry. Firstly , i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oftware industry. Secondly ,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industry in India. Thirdly , it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its great development. At last , it suppli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y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dia ; information economy ; information industry ; software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0821 (2003) 09 - 0219 - 03

  在印度, 信息经济体现得最明显最充分最耀眼的就是其软件业的发展, 所以本文就着重从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情况来反映其信息经济发展情况。

1发展背景介绍

独立前的印度由于遭受英国殖民统治, 外国的侵略与压榨使印度在独立后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致使其错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礼。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极其缓慢, 国贫民困, 工业不发达, 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世界各国均认识到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力的较量是现代国际竞争的关键。各国纷纷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经济意味着知识和信息的高度发展, 而这又使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20 世纪70 年代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电脑硬件的研制与开发时, 印度限于其基础设施的薄弱和资金的匮乏, 无力参与其中。这时, 一个独具慧眼的人, 后被称为印度“软件之父”的科利, 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建议。他充分认识到印度本国国情, 认为印度要发展信息技术必须从软件的研制与开发入手。因为软件的研制与开发不需太多的硬件设施和基础设施做支撑, 而主要依靠与人脑, 而这对于一向重视英语和数学的印度并不是难事。科利预见到了软件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认为软件可以改变印度的命运, 于是他和同行的一些专家向政府提议大力发展软件业, 印度政府及时采纳了这一合理建议, 并于1986 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 这一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迅猛发展。

受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强烈冲击和有感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91 , 刚执政1 月的拉奥政府拉开了印度自独立以来最全面的经济改革的序幕, 大力发展软件业, 这又是一个强心剂, 极大的刺激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2发展状况简介

1991 ,印度在其南部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班加罗尔的发展速度世人瞩目。到了90 年代中期,它就以“印度的硅谷”名扬四海,还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有4 500 家高科技行业公司在此运营,其中有1 000家有外商参与投资,250 多家外国公司在此进行业务活动。班加罗尔软件业年产值已达成20 亿美元,占印度软件业总值的1/ 3 ,2000 11 月美国《新闻周刊》评出全球十大科技城市,亚洲只有班加罗尔和新加坡榜上有名。有人说:“如果班加罗尔出点什么事, 《财富》杂志500 强中公司将有200 家公司不得不全盘调整其IT 战略。”在班加罗尔取得初步发展后,印度政府就由南向北建立软件园区,如今已建立了17 家计算机软件园区,1 400多家公在此注册。如今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和马德拉斯三个软件园区已形成了著名的“金三角”。

微软已将其国外第一个软件开发中心建在海德拉巴。亚洲最大规模之一的高科技城和世界最大的IT教育培训机构——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也相继被海德拉巴收入囊中。不到5 年时间里, 海德拉巴吸引了数十家著名信息技术公司, 成为继班加罗尔之后的又一颗耀眼明星。印度软件产品85 %销往欧美市场, 占全球软件市场16.7 %的份额和美国软件销售额60 %以上的市场。印度软件产品远销90 多个国家, 其中约有30个国家完全依赖印度软件产品和服务支撑。据世界银行的有关部门评估调查, 印度软件出口综合指数(包括出口规模、质量、成本等) 已居世界第一。在19971998 年间, 《财富》500强中有158 家企业进行全球运营使用印度软件。不久前, 美国某空军基地通讯系统升级改造, 全部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由印度一网打尽。以从事高科技股票交易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股市计算机在近年来在欧洲和日本开辟交易市场的全部电脑软件已承包给印度一家著名计算机软件公司设计。

从印度《商业标准报》公布的印度大公司排名榜也可以看出点什么。1997 , 印度50家最大公司中没有一家属于信息技术产业; 1998 , 韦普罗公司和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和全国信息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进入50家最大公司行列; 1999 , 这三家公司全部进入印度十大公司之列, 韦普罗公司和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还首次跨入了全球500家最大公司行列。1999 , 孟买股市30种工业股票指数上升了64 % , 其中信息技术业股票飙升了400 %。“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上市的印度公司。1999 3 , 在纳斯达克上市时, 其股票每股价值仅为34 美元, 12 月底时上升到330 美元, 上升幅度为870 %。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纳拉亚纳·穆尔蒂被誉为印度的比尔·盖茨, 成为印度青年心目中的偶像。

经过10 年的发展, 印度的信息技术已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一跃成为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 几年来软件业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 %以上, 远远超过世界软件业平均20 %的增速。2000 年出口增长率高达68 % , 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软件出口大国, 其软件产值是10 年前的200 多倍。19881989 年度, 印度软件业产值只有2 000万美元, 19981999 年度达到40 亿美元, 1999 年信息技术业总产值达59 亿美元, 2000 年总产值达83 亿美元。独立后30 多年里, 印度GDP 年平均增长率总在3.5 %徘徊不前, 以至于3.5 %的增长率被西方讥笑为“印度增长度”。19801990 10 年间, 印度经济增长率平均达5.8 % , 19922000 9 年间平均增长率达6.4 % , 高于改革前平均增长率, 毫无疑问, 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印度的软件人才, 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 都位于世界前列。印度的软件人才数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印度有140 多万编程人员, 软件开发专业人才41 , 软件业大约有28 万人就业。印度力争到2008 年软件人才达到100 万人。印度人才外流现象很普遍。光美国就有25 万人以上, 占美国软件人才的38 %。在硅谷新兴的2 100家企业中, 就有820 家由印度的年轻一代创建。印度历来重视英语和数学的教学, 其官方语言是英语, 这对于印度人才和软件产品的国际化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印度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个途径: (1) 由公立学校培养。主要是原来的理工学校系统和新兴的5 所信息技术学院; (2) 民办、私营商业性培训机构。印度最大的私人电脑培训机构APTCH1 000多家据点, 年营业收入增长在50 %以上; (3) 软件企业自行建立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

印度IT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一系列的发展: (1) 1995 年因特网在印度正式投入商业使用以来, 因特网用户数量呈直线增长。1998 年底, 因特网用户数量为17 , 1999 年底已突破9515 , 目前早已突破百万大关。国际数据公司估计到2004 , 其因特网用户数量将达到1 720万。据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域名注册公司——网络应用公司统计, 1998 年度印度在其注册域名213 万个, 1999 年已达814 万人, 目前早已突破10 万大关。换句话说, 印度平均每天有246个网络公司产生, 平均每小时有10个网络公司公开亮相。(2) IT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印度传统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各企业纷纷建立信息技术部, 开发网上销售。亚洲最大的石油冶炼公司——印度诚信石油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在网上销售其产品。金融公司之一的印度工业信用投资有限公司还开展了网上投资和网上信贷业务。据国际数据公司估计, 1991 年印度电子商务交易额达970 万美元, 预计到2004 年达43 亿美元。(3) 中产阶级阶层的兴起: IT业的发展, 印度新兴数量约为115 亿~2 亿人的中产阶级阶层, 成为印度消费市场的主体, 极大地扩大了国内消费需求, 拉动了经济增长。(4) 网络的时兴促进了新闻自由的民主度、透明度。2001 3 月印度拉克斯曼和费尔南斯德政治丑闻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3发展原因浅析

印度软件业之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 归纳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3.1  印度政府为了鼓励软件业的发展, 采取了大量的优惠和倾斜政策。对进出口软件免除双重关税, 免征企业所得税, 允许外商控股75 %100 % , 全部产品用于进口的软件商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的义务除了缴纳园区管理费外, 达到一定的出口数额即可。

3.2虽然印度政府频繁更迭, 但在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都支持软件业的发展, 而且地方政府也大力扶持软件业发展, 1991 , 当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班加罗尔创立之初, 当地基础设施薄弱得令人心酸。连电源供应都很困难, 但卡纳塔克邦政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自行融资增建发电厂, 保证供电稳定, 扩建电信设施, 将国际入口由2个增加到7, 并且提供世界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筑巢引凤。海德拉巴政府也不甘示弱, 不遗余力地改善基础设施, 吸引人才和资金。

3.3印度政府特别注重软件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IT产业部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评、考核。目前, 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 100多家计算机公司获得ISO9000 质量标准认证。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会评定的全球30家软件系统等级最高(即第五级) 的公司, 20 家在印度。印度也十分注重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进行高起点软件开发。据印度软件业协会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 印度软件公司有86 %以上正在使用最新技术, 其余14 %的公司也打算相继开始使用最新技

术。这些都给印度软件产品的高质量、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了保证。

3.4外国资金的大量涌入, 给印度软件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世界各经济巨头十分青睐印度。IBM 斥资1 亿美元研究“深蓝”超级电脑开发, 思科意图2 亿美元的扩张计划, 麻省理工学院拟花10 亿美元在班加罗尔建立亚洲媒体实验室, 尔将对印度的投资由1000万美元增加到1 亿美元, 并计划在3 年内将设在班加罗尔的开发中心由50 人增加到500 人。

3.5丰富的科技人才库是印度软件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后盾。尼鲁在50 年代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模式建立的6 所印度MIT 为印度软件业支撑起一片晴空。印度政府为了留住人才, 吸引人才回国, 采取了一系列强而有力的措施。一般的软件工程师的薪水是国民平均收入的10倍以上, 在知名公司里工作的软件工程师薪水是国民平均收入的3040倍。不仅如此, 一些大公司还提供别墅住房、医疗补贴、教育补贴、无息贷款、优先认股权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吸引人才。

4对我国的启示

4.1不仅要有立法保障, 还要重视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情况

  1986 年印度政府制定《计算机软件出口、软州开发和培训方案》, 初步确立了印度经济发展方向, 极大地促进了软件业的发展。1994 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反盗版条款, 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还制定了专门的《信息技术法》, 确保有法可依。1999 , 印度政府成立了信息技术部, 提出了各种措施, 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我国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 , 确保我国软件业的有法可依。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做好《政策》的标准细化工作, 将各项标准落到实处, 加强可操作性。各方面也要顾全大局, 以集体利益为重, 认真贯彻执行《政策》的有关规定, 把各项政策件件落实, 事事办好, 才能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4.2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时要另辟蹊径

印度可以说是第一个由信息产业带动经济跳跃增长的国家, 在寻找经济增长点时, 印度没有遵循传统的思维定势, 而是及时采用专家学者的有力建议, 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也给我们以重视专家学者合理化建议的启示。

4.3重视人才, 吸引人才印度和我国一样都是人口大国, 人才队伍也是相当庞大。由于人才争夺战, 大量人才流往国外, 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强劲措施吸引国外人才回国投资。我国的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 政府一方面要积极促使企业真正重视人才, 另一方面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吸引人才回国。笔者相信, 只要政府提供对等条件, 甚至与国外条件有一定差距, 大量人才也会返回国内。因为毕竟人心向着自己的祖国。

4.4构筑“硅谷”机制

美国和印度的“硅谷”效应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 我国也纷纷建立了国家级和地方级高科技园区。但是, 许多人片面的将硅谷理解为密集的研究机构和有风险支持的园区。而美国和印度的时间证明, “硅谷” 并不是一个地方, 而是一个系统, 一种机制。它更多的是强调这个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它克服了单个研究机构因资源缺乏、市场竞争力小的缺点, 形成了一种以知识聚集资本, 技术聚集生产要素的新机制, 形成了科技人员长期智力投资——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获得风险投资——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投入市场获得利润——投资开发新产品的良性循环,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硅谷”, 发挥其内在潜力。

 

参考文献

[1 ] 傅小强. 班加罗尔——印度的“硅谷” [J ] . 业界知识, 2000 , (18) , 28 29.

[2 ] 虞学群. 知识经济与印度的崛起[J ] . 世界经济导刊, 2002 , (2) : 52 —55.

[3 ] 荣鹰. 印度十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J ] . 世界经济导刊, 2002 , (1) .

[4 ] 熊昌义. 印度推动信息产业后来居上[ J ] . , 2000 , (37) : 37 —38.

[5 ] 孙红芹. 印度: 向“知识超级大国迈进” [J ] . 决策与信息, 2000 , (10) : 13 14.

 

作者简介: 熊 桔(1982 ) , , 本科。

注:本文发表于《现代情报》杂志2003年第9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