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学文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
文章在介绍数字校园的内涵和分析其建设过程阶段的基础上,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公共物品性质分析、资源共享效率分析,
提出了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
信息经济学;
信息系统;
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
F062.5;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634
(2005) 03-0334-04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GUI
Xue -
we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he means of digital
campus and analyzing the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gle, researched on some
issues in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ng. These issues included
how to construct information foundation facilities in digital
campus, how to develop information system, how to develop and
u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n analyzed some
problems
included
costs and revenue,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product ,
efficiency of shar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economics;
information system;
digital campus
1
数字校园的内涵与建设
姜真杰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O20629)
的成果“数字校园理念及应用”一文中,
综合已有的数字校园的观点认为,
数字校园存在两层含义:
从广义上讲,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
、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信息等)
、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
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另一种数字校园的理念是随着信息可视化(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技术和GIS
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而出现的,
即在现实校园的基础上构建可视化的虚拟校园。这是一种基于地球地理坐标系建立的关于校园的空间信息模型,
通过信息网络将现实校园的各种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存储、分析和优化,
进而对校园的各种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体和现象进行模似、仿真、表现、分析和深入认识。
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校园模式概括为5个同心圆,
分别为网络基础、网络基本服务、应用支撑、信息服务、个性化门户。其中“网络基础层”为数字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
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
数字不能流动,
也就不可能形成数字空间; “网络基本服务层”为数字流动提供了软基础,
包括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网络安全、以及公共服务,
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Web发布等; “应用支撑层”主要处理业务逻辑,
即将各类数据按照业务的逻辑规范管理、组织起来,
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等,
它们组成了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信息服务层”主要处理用户逻辑,
将规范化的数据按照用户的需要提取出来提供给用户,
为用户提供服务,
如后勤服务、信息查询、决策支持、电子商务等。“个性化门户”是数字校园的总入口,
各类用户通过门户进入数字校园,
可以获得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未来的大学模式将突破校园围墙的限制,
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疆域的大学。基于GIS
的数字校园,
即校园地理信息系统是由一张电子地图和若干图层组成,
用户可以在Internet
上浏览校园的全景和局部,像在校园中散步一样漫游,
还可以根据校园的一个行政建筑查询到所有坐落在该建筑中的院系的研究机构,
读取各个院系的电话,
随时链接到各个院系的主页; 也可以在数字化校园中享受生活,
它会告诉用户最近的商店和银行,
会提供最新的食堂的供应时间; 最后,
作为一个数字化了的校园,
查找宿舍和上课教室将不再是难事[1
] 。
以上关于数字校园的概念,
实质上揭示了数字校园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园数字化,
它指将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有关的资源进行数字化,
以提高效率; 第二阶段是校园的虚拟化,
它是现有校园图景与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映射,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搬家,
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重构,
是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不论数字校园的建设处于哪一个阶段,
都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
以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率为原则,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
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
我们要认识到数字校园建设的阶段性。虚拟校园的建设必须以校园数字化为基础,
校园数字化的发展是数字校园区域化,即在单个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地区或行业范围内实现数字校园资源的共享。校园的虚拟化是数字校园的高级阶段,
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化普及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职能的深化,
大学已经不再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
它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
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
校园虚拟化必须与社会信息化程度保持一致,
防止因为过度超前发展而形成“信息孤岛”现象。
2
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是20
世纪50
年代末产生的一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自其产生以来,
先后有多位研究者因为他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特别是阿克尔洛夫(
G·Akerlof )
、斯彭斯(M·Spence)
和斯蒂格利茨(J·E·Stigliz)
三人联袂获得2001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后,
信息经济学俨然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量学。其研究的内容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不断扩展和深化中,
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先生将其研究内容归结为三个大的方面,
即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
与经济(学)
间关系的研究。就信息的经济研究方面而言,
涉及的问题包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问题、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问题、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问题、最优信息系统的实现问题等[2
] 。
结合我国数字校园建设已经起步的实际,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数字校园建设,
其中需要论证和需求有效解决方案的问题主要包括:
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的效益分析和优化配置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中重复建设与标准化问题、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3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分析与优化配置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世界范围内信息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信息化还有着特殊的背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
大多是在工业化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工业化的基础看,
工业化正处于发展过程中,
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作为一个在信息化方面后起的国家,
我国选择的信息化道路是工业化、信息化互补共进,
以信息化为先导,
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进而完成信息化的使命。这是我国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然而,
这样的选择极容易使我们用工业化的思维从事信息化建设,
典型的现象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各自为政,
重复投资。由于教育信息化已经起步,
重复建设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因此,
我们的出发点是在已有基础上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评价。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
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中已有资源的配置状况,
尽量减少或消除信息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为信息基础设施优化配置的决策服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决策要考虑到数字校园建设的阶段性,
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区建设和虚拟校园建设结合起来,
兼顾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同时,
考虑到数字校园建设中由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效率低下,
要选择具有资源(包括设施和信息资源)
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单位为试点。当试点成功之后,
在一定地区或行业范围内进行数字校园区的试点,
然后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进而过度到虚拟校园建设的阶段。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由政府出资的,
从利用的角度看具有共享性,
因此,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基本属性,
在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投入产出关系不明确、成本核算不清、建设效率低下和利用率不高的弊端。因此,
国家在进行数字校园建设投资时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
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要信息公开,
鼓励进行招投标,
严格成本核算、检查监督环节。
4
信息系统建设及其标准化和可扩展性、集成性
数字校园建设中涉及的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决策层面的信息系统,
一类是技术层面的信息系统。
决策型信息系统又有多种形式。从数字校园建设的角度讲,
鉴于建设的创新性和过程的阶段性,需要引入智囊团模式。智囊团对于数字校园工程而言是一个决策咨询性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不一定是信息量最大的信息系统,
它是取得必要的信息所需支付的总值减去预期成本后的净值为最大化的信息系统。换句话讲,
这样的信息系统是以掌握针对性信息最强、构成成本最低而服务质量较好的那种信息系统,
具体而言,
智囊团应该由教育专家、技术专家、需求代表构成,
而不只是由技术专家构成; 而且智囊团的组成要考虑组成成本与服务成本。
技术层面信息系统诸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目前的状况是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不够、重复开发问题突出、功能的全面性欠缺。
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部分推广也是由政府出资的,
因此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共享这一资源和降低开发成本,
必须注重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EDI
开发的成功经验,
成立专门的标准委员会,
讨论和制定信息系统的标准,
然后在开发和应用中执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
也是信息资源更广域共享的前提。
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方面有三大特征,
即很强的应用性和渗透性、极快的更新换代速度,
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从而全面扩展和提升人的信息器官功能。有人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和渗透性描述为“水银泻地,
无孔不入”,
而摩尔定律(Moor Law)
是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最好说明。联合国“1999
年世界电信论坛会议”副主席、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Nortel)
总裁约翰·罗斯(John·roth)
在电信论坛开幕演说时,
提出了“新摩尔定律”
——光纤定律(Optical Law) ,
即Internet
频宽每9个月会增加一倍的容量,
但成本也同时降低一半,
比芯片在18个月中的变革幅度还大。摩尔定律广泛适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考虑到信息系统更新换代的速度快,
生命周期短,
建议由专门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
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标准化,
又有利于避免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复投入问题和更新换代。
信息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和利用中的支撑层,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和需求的不断变化,
可以说信息系统是永远存在缺憾和难以满足所有需求的,
因此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
为便于更新和扩展功能,
必须将信息系统模块化,
并留有功能集成和扩展的余地。
5
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信息搜寻”与开发策略
信息资源也有两层含义,
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资源,
包括信息设备、信息建筑物、信息人才等;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信息[3
] 。这里探讨的信息资源是狭义的。数字校园的信息资源有传统形态,
也有网络形态。由于数字校园的用户主要是借助网络获取所需信息,
因此作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主要是网络信息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是数字校园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提供和上传的,
是经过数字校园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整理、二次开发乃至上传的结果。如果把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信息资源看作信息产品,
那么作为数字校园信息资源开发者和管理者整理、二次开发和上传的对象就可以看作是信息加工的原材料。信息产品的分布是相对集中的,
集中的程度越高,
用户使用越便捷,
利用率也越高。信息原材料的分布则是离散的。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是产生需求的根源,
而信息分布的离散性是“信息搜寻”行为的条件[4
] ,离散度越高,
搜寻越有价值。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离散信息的有序化过程。
信息搜寻是有成本的,
搜寻成本是随着搜寻范围的扩大和搜寻次数的增加而上升,
而搜寻收益是随着搜寻范围的扩大和搜寻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的,最优的搜寻次数是搜寻的预期收益等于搜寻的预期成本的次数。决定了最优搜寻次数并不一定能保证信息资源的完备性。从理论上讲,
信息资源总是处于不对称状态和稀缺状态,
我们要寻求的是信息资源的相对完备。为达此目标,
必须建立信息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5
] 。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与我国的教育体制相适应,
可以有中小学数字校园、高等院校数字校园之别。不同的数字校园的信息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其开发的方式也因此不同。我们的构想是,
高等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应该有标准化、通用性强的平台和模板,
信息资源的建设则可以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色分散进行,
标准化、通用性强的平台和模板是我们必须强调的,
因为它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与沟通的保证。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则重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保持统一,可以将中小学教育中的信息资源集中分布,
各个中小学通过校园网络的导航系统与相关链接进入教育资源库以获取相关信息。可见,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在中小学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中,
由于信息资源分布的离散性,
任何一所中小学都无力单独完成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因此建议由学科齐备、师资力量强、技术水平高的高等师范院校为主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即便如此,
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比如教育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可能因此变得不强,
开发程度可能因此不深,
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
第一,
以学科为基础,
建立专门的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
指导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第二,
建立相应的机制,
鼓励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自行开发教育资源,
减少信息搜寻的成本,
必要时采用信息商品化的手段,
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事实上,
目前许多网站上都有很好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育信息资源,
这些往往都是由处于第一线的教师自行开发的。这些资源需要集中、需要进一步开发以更好地发挥作[6
] 。
6
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集中和有序化,
是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有力保证。但由于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采用多种形式,
一部分信息资源是由国家投资进行开发的,
本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共享是必然的; 而有些信息资源是教育工作者自行开发和研制的,
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这类信息资源,
要在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提供利用,
可以援用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
明确权属关系,
界定使用范围,
以利于共享。
参考文献
[1
]姜真杰,等.数字校园理念及应用[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6 -
28.
[2
]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娄策群,桂学文.信息经济学通论[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4
]佚 名.
数字校园的概念与组成[J
].软件世界,2000 , (2) :94
- 96.
[5
]柳群英.
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内涵[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版),2003,(3) :75
- 76
[6
]陈 琳.
论数字校园建设[J
].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9) :74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