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学文 沈惠敏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湖北武汉430079)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制度创新”的阶段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在探讨企业制度及其创新的含义的基础上, 从企业生产模式、生产规模、竞争关系、经营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阐述了电子商务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具体要求, 即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响应能力, 要求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保持多赢竞争格局, 要求企业具备占有与利用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电子商务 ; 企业制度 ; 企业组织
中图分类号: F72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230(2005)03-0126-04
自企业这种社会经济组织产生以来, 企业制度的创新活动就没有停止过。伴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 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 企业在追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过程中, 影响该目标顺利实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且相互影响制约, 于是一种专门研究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制度创新理论鲜明的应用性特征, 使得企业制度创新的研究成果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也有不同。但是, 经济发展阶段是继起的, 企业的发展轨迹也是连续的, 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理论也是传承相继的。自熊彼特1912 年开创创新理论研究之先河以来, 创新理论走过了90 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90 多年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 社会的变革是空前的。新型的商贸革命、经济革命——电子商务正在传统商业模式中生出新芽, 并且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世界的关注。在这场发端于商业模式变革的电子商务革命中, 企业的制度创新将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企业制度创新本身也将涂上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一、企业制度及其创新的含义
关于制度, 德国制度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漫飞在他们合著的《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一书的注释中说:“文献中的‘制度’一词有着众多和矛盾的定义。不同学派和时代的社会科学家们赋予这个词以如此之多可供选择的含义, 以致于除了它笼统地与行为规则性联系在一起外, 已不可能给出一个普适的定义来。”[ 1 ] (P32—33)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 用诺思的表述,“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 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 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以及市场规则等。产权经济学认为, 人们使用稀缺资源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冲突使经济系统平滑地有效地运行的关键在于选择、确立和保护一种合理的产权结构, 其目的就是通过界定、变更产权结构以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 其内容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运作效率理论、产权制度效率比较理论和产权制度的变迁理论[ 2 ] (P61)。产权经济学虽然以产权制度为研究重点, 但并不排斥对企业组织形式的研究, 在这类制度类型的划分中的企业制度, 包括企业组织形式与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
综合以上观点, 笔者认为企业制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广义的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产权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思想与方法、市场规则、企业文化等方面; 狭义的企业制度则指企业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产权制度等方面。鉴于电子商务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和相互联系的, 在这里, 笔者采用广义的企业制度含义。与之相适应, 企业制度创新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产权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思想与方法、市场规则、企业文化等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与要求的变更。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具体而言, 它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生产模式从“生产者中心”向“消费者中心”的转变。电子商务由于其直接表现为商业活动的变革, 所以一般认为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的一场革命, 现在看来, 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电子商务的开展, 其影响和要求是全方位的。首先, 它使经济活动的“生产者中心模式”转向“消费者中心模式”[ 3 ] (P74—77)。在商品经济社会, 生产都是为他人而进行的生产, 消费是目的, 生产是手段, 人们可以合乎逻辑地认为需求决定生产。然而,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下, 一方面消费需求受收入水平的限制, 表现出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需求;另一方面, 生产能力有限, 生产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 总显不足。当生产显得“稀缺”时, 生产的承担者(或拥有者) 就会占据关系的主导——这就是“生产者中心模式”产生的原因之一。
“生产者中心”模式运作流程的特点, 是在顾客提出要求前预先制造; 而“消费者中心”模式运作流程的特点, 是顾客提出要求后再制造, 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将自己所需产品的一切信息描述在网络上, 生产者可以据此安排生产。要达到这种境界, 生产领域必须作一系列变更, 而且这种变更大到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小到企业内部的运作。所以, 笔者认为, 电子商务不仅是商业领域的一场革命, 还是经济活动中一场全方位的革命,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 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向小批量、多频度生产的转变。由于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应提高, 受收入水平直接制约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总体来看, 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这反映到生产上, 受消费需求制约的生产也不得不以需求为导向, 由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向小批量、多频度生产转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渗透到产品内部, 并且使产品生产内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具体而言, 在零部件生产环节, 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 而在靠近消费者的产品组装环节, 须按照消费者的需求“量身定做”, 这种靠近消费者的生产组织的规模开始变得小型化且具有灵活变更的弹性, 即通常所说的弹性生产制度的一种体现, 其特征与零部件生产和传统生产相比, 就是生产的多频度和小批量化。
3. 企业竞争向供应链竞争的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产品的日益丰富, 同一产品的生产经营可能涉及到多个企业; 加之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为了规避或减少风险, 往往采取了“分篮存放鸡蛋”的投资策略, 实现多元化经营。这些使得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异常复杂且竞争激烈, 这种竞争的结果, 可能是你死我活, 可能是两败俱伤。在电子商务中, 由于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驱使, 单个企业很难独立满足顾客的需求, 于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按照某种关系连接起来, 组建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的供应链。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关系, 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之间则是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
4. 单一生产经营向综合型、归宿型生产经营的转变。人们为了利用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 而将过去自己所从事的多项工作逐渐让渡给其他人。于此, 逐渐形成了消费需求的综合型、归宿型趋势, 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是, 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需求包括了产品和与之相关联的服务在内。消费需求的这种变化, 要求生产经营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产业在高度细分的同时, 又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出现了高度综合的趋势, 比如正在形成中的健康业, 包括医疗、娱乐、旅游、食品、健身等行业。就企业的生产经营而言, 有形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成为一大趋势, 提高顾客的满意率成为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 许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组合式服务成为企业的主营业务。
5. 生产经营管理向综合管理的转变。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 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增强, 物质经济的“滞胀”, 市场的权力已经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手中。1986 年, 彼得·德鲁克在《变化了的世界》一文中指出, 世界经济的基础结构、发展动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变化的特征最为明显。其中关键性的变化是: 第一, 知识和资本正在加速取代体力劳动力; 第二, 工业生产由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转向一开始就是知识密集型的工业; 第三, 在世界经济竞争中, 由于上述两大变化,“比较优势条件”已经完全从自然禀赋、劳动力成本等转向知识、技术、信息。
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变革, 内容之丰富, 以致于在归纳其内容时显得无所适从, 姑且称之为综合性管理。首先是信息管理的出现和向知识管理的过渡; 其次是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迁,科层组织管理制度向扁平化的弹性管理制度过渡; 最后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20 世纪90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最新的管理思想, 包括TQM (全面质量管理)、JIT (准时生产)、Workflow (工作流管理)、Work team (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在综合性管理阶段, 目前很多理论与方法正在形成与发展中。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制度创新的要求
虽然电子商务首先被界定为电子化贸易或无纸化贸易, 但笔者认为,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商业领域的一场革命, 而且是生产经营领域的一场革命, 其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于这一认识,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对企业制度创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电子商务是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也是适应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而产生的。而传统企业的组建和发展是在专业化分工的背景下形成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 与之相伴随的是金字塔型的直线制组织管理结构越来越臃肿。企业在进行生产运作与管理的过程中, 操作层信息的上传和决策层信息的下达, 都需要经过越来越庞大的中间管理层,这样极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和时滞, 从而使企业不能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响应市场和应对企业内部事务的能力,必须推倒“金字塔”,重构企业的组织制度和业务流程,变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为扁平化的企业组织。建立扁平化的企业组织, 就是要重构企业流程, 重新定位企业的员工。过去的中间层, 我们习惯地称之为管理层, 因为它主要履行的是管理职能, 而扁平化组织中的管理者则需要实现角色的转换, 由职能者转变为流程支持者。海尔实行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重组后,“企业从金字塔的顶端到所有的单元都面对着市场”,“所有的人都面对市场,我们把这种情形叫做端对端、零距离”[ 4 ] (P43)。
2. 要求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保持多赢竞争格局。电子商务的魅力在于它能使每一个参与方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生产者通过电子商务管理可以提高供销存各环节的效率, 通过建立供应链, 加强物流管理而减少现金占用,节约库存空间而降低成本; 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减少或消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避免产品库存。这些都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可以与生产经营者通过网络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从模式上看可能是B to C,也可能是B to B to C。不论哪一种形式, 总之流通渠道变短了, 流通费用降低了, 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目标因此得以实现。正是由于上述电子商务的魅力, 使得电子商务倍受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青睐。然而, 要达到这种状况, 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 必须改变过去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代之以“双赢”或“多赢”的竞合关系。
3. 要求企业具备占有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身信息器官在海量信息面前的无能, 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为扩展人或机构的信息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电子商务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如果我们一方面大力推行电子商务, 另一方面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果肯定是信息巨量增长而我们却茫然无措, 因此, 在电子商务的推行过程中, 必须把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纳入到其中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笔者把现代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归入了企业电子商务的范畴。
在电子商务的推行中, 有一种倾向是我们必须关注并应引起重视的, 即不少企业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可以独立使用的技术而不与企业的特色结合起来, 既然计算机、软件是可以买的,企业就不必在这些方面花过多的精力。固然这些是可以买的, 但买来的技术和系统是否有利于企业的运作则很难定论。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特色“量身定做”相关的系统, 比如MIS、POS、EOS 等等, 都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的项目和特色来研发和定做。这样的系统由于产生于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需求, 信息量会很大, 信息的更新会适时, 企业才能掌握信息并据此快速反应。
参考文献:
[1 ] 柯武刚, 史漫飞. 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 韩朝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 ] 常修泽, 等. 现代企业创新论: 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3 ] 赵春民. 虚拟企业[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4 ] 蒋黔贵. 海尔市场链与信息化[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