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教师论文>
 

数字校园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

王学东        贾 晋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湖北武昌430079)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数字校园的内涵以及对数字校园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意义, 讨论了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和标准, 并对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构建,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了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及各自的使用领域, 具体分析了教育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方式。
关键词: 数字校园; 信息资源配置; 教育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 G203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Campus
Wang  Xue - dong         Jia  Jin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Wuchang 430079 , China)
Abstract :This text analyses the intension of the digital campus and meaning in digital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campus , and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standar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 and then structures the basic mod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 also studies two kinds of basic way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their own fields of using in terms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 at last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way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 :Digital campus; inform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数字校园就其概念的内涵而言, 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校园的数字化, 即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 数据等) , 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信息等) 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另一层含义是指校园的虚拟化, 即在现实校园的基础上构建可视化的虚拟校园, 这是一种基于地球地理坐标系建立的关于校园的空间信息模型, 通过信息网络将现实校园的各种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存储、分析和优化,进而对校园的各种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体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 在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 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优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对建设好数字校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数字校园中的各项信息活动都是围绕着教育信息资源为中心来展开的。校园数字化是教育信息资源形式的转化, 校园虚拟化是教育信息资源内涵的升华。这都是教育信息资源的某种运动和变化形式。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和传递就构成了数字校园各种信息活动的主体, 所以建设数字校园必须首先正确的对教育信息资源做全方位、深入实际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 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建设数字校园的原则。数字校园, 是以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基础, 以对已有教育信息资源和新增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为目标的。而在这个过程中, 必糭痏__痋par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个原则就是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标准”。只有遵循这一标准, 才能合理的建设数字校园。
    最后,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为数字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建设模式。数字校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其建设和发展都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模式可供参考, 而信息资源的配置理论就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 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作为两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如果合理搭配, 优势互补, 必将有力的促进数字校园各项建设工作的开展。
    1  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标准及原则
    在数字校园的大环境下, 进行教育信息资源配置, 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信息福利的最大化, 而判断的标准就是“帕累托标准”。所谓“帕累托标准”是指对资源的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 即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状况变坏, 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1 > , 这个标准也是我们用以衡量和评价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对于一种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状态, 可以通过一些改变使数字校园中一部分人的信息福利水平变差, 那么这种状态就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标准, 也就是说, 还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根据帕累托标准, 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配置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福利最大化原则。教育信息资源从产生、传输、分配直至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多方的利益问题。这其中既有经济福利问题, 比如在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中, 必然会产生多个投资主体, 这其中有政府, 也有企业, 要平衡这不同利益实体之间的经济福利,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我们就应当站在全局的、数字校园的大环境下来进行决策和判断。还有信息福利问题,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最大化的提高个人信息占有量和信息福利水平, 也就是我们判断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总之, 我们应该在数字校园的大环境下, 以福利最大化为判定标准。
    (2) 需求导向原则。数字校园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行政管理用户群, 他们主要需要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及国内外教育发展方向, 以及各种微观的反映校园教育现状的信息; 二是学校教学用户群,他们主要需要的是有关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以及一些基础的学科理论知识; 三是教育研究用户群, 他们主要需要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关信息, 我们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就要牢牢把握住他们的需求,并从需求出发来进行我们的各项工作。
    (3) 共享性原则。教育信息资源不同于经济信息资源, 教育部部长周济最近指出: 国家从未提倡过教育产业化。各级政府不应当将教育行业是否营利作为评价和发展教育的一项指标, 无论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多么高, 信息业中的许多机构仍将是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组织, 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因此, 我们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对资源的共享, 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信息福利水平。
    (4) 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互补原则。像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单纯的计划经济或者单纯的市场经济能够搞好经济建设一样, 单纯的政府手段或单纯的市场手段也被证明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 我们应当采取两种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 我们应当注意到, 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有其各自运用的适合领域, 也有各自无法或不适宜运用的领域。因此, 我们在实践中, 应当正确把握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的边界, 扬长避短,更好的配置教育信息资源<2 > 。
    2  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数字校园建设中, 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就是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标准化的信息活动平台。而网络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构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三大平台的建设也就构成了数字校园三层架构体系。
    (1) 网络平台。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中的网络平台是指数字校园环境中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电子通信体系等结构的总和。其中, 计算机系统是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物质基础。应用软件系统是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中枢控制系统, 在选择和构建应用软件系统时, 应该站在数字校园的大环境下来进行选择。电子通讯网络是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神经系统, 在建设时要处理好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应该优先发展校园网络的建设, 并逐步理顺与互联网以及其他校园网络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是网络平台的开放性问题, 数字校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理念的发展和变化也存在着各项技术指标的变化和升级。因此我们在构建网络平台时一定要注意平台的开放性, 要为将来系统的升级换代留下一定的空间。其次是网络标准问题, 标准化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 一是数字化的技术标准, 指数字校园所运用的各项技术都应该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是信息化的程序标准, 我们在信息化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程序都应该具有一个统一的运行平台, 所输出的各种数据同样应是标准化的格式。三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标准, 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共享的基础之上的, 要保证全面的兼容与规范化, 决不能自我封闭。总之, 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2) 管理平台。数字校园信息资源配置的管理平台是指数字校园环境中的观念体系、协调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等要素的总和。管理平台的建设, 首先是所谓“硬平台”的建设, 即构建用于管理数字校园各项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是管理平台的基础。但是制约着管理平台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在与“软平台”的搭建, 也就是数字校园环境下的管理思想、理念和各种管理制度。只有将“软平台”和“硬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作用。
    (3) 资源平台。数字校园信息资源配置的资源平台是指数字校园环境中数字化的各种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信息等) 构成的系统。数字校园资源平台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各种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设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规划, 要结合各个学校、专业的特点来建设, 并通过共享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数据库的建设中要注意正确的运用资源配置手段。对于一些综合性、科学性较强的数据库, 要采取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模式。对一些具有一定商业用途的数据库, 可以采用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形式, 以保证数据库建设的资金问题。
    3  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法
    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一种信息资源, 具有信息资源的一般共性, 所以, 我们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配置时应该充分认识信息资源的共性: ①共享性。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能够同时被多个主体占有。②时效性。信息资源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才能表现出价值。③驾驭性。即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其次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又有其特有的一些特征: ①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各级政府在开发教育信息资源上都是尽其所能, 但对于信息用户的需求来说仍然有很大的不足。②地域发展不平衡, 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有关, 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高、信息产业发达,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高,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经费紧张, 教育经费投入量小, 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很低,地域间差距较大, 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严重, 信息资源贫富差距扩大。③教育行业投资主体过于简单, 以大学为例, 决大部分学校是国家所有, 而一些民办高校的发展比较困难。股份制, 作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信息资源开发领域的应用并不多见。
    3.1  教育信息资源的政府配置方式
    教育信息资源, 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度公益性质的资源, 为此, 政府在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出发,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从宏观的角度规划数字校园的各种规范标准, 如技术标准, 法律规范和管理制度。随着数字校园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 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层出不穷, 如果国家不从整体上规范各种技术标准, 很可能形成一个个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 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也就更谈不上更好的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与此同时, 一部分教育信息资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对于这些资源在数字校园中的运用, 必须充分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仍然有不少空白。而对于一些特定教育信息资源性质的界定也仍有一些争论。所以, 出台综合、全面的法律规范势在必行。数字校园中有一块重要领域, 就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工作的系统平台建设, 对这一平台的搭建和规范制定也需要政府做出统一的标准。
    (2) 对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整, 主要是地区和不同学校间以及地区和学校内部的组织间教育信息资源存量的调剂和互补余缺。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早, 中央电大在这方面就积累了许多经验, 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集中最优秀的老师进行授课, 将全过程录像存储后以互联网, 电视,和专线等多种方式供国各地的学员学习。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方面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巨大。
    (3) 新增教育信息资源的规划, 主要是新增教育信息资源在地区和学校之间以及地区和学校内部的部门之间分配及其比例问题。国家每年对教育的总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是分配到一个地区, 一个学校也许就不能满足需求。因此, 国家首先就要保证一些基础性的网络建设工程建设。我国教育科研网自投入以来不断发展, 现主干网已超过2MBPS以上, 国际互联网已超过6MBPS , 并且每年都有许多学校和地区入网, 这就为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 由于信息资源本身的辐射功能和易于传递性, 我们无需绝对平均的对其配置, 而应该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特色进行有重点的建设, 并不断畅通信息通道, 使其服务更多的地区, 以保证有限的投入能够得到最大的产出。
    政府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的工具主要有两个: 一是财政工具。主要是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税率调整以及政府支出规模的变化。国家通过增大对教育和科研项目的投入, 可以直接的对教育信息资源的产出进行调配, 促进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国家还可以减免从事与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相关企业的税收, 以促进其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 从而间接的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配置; 二是产业政策工具。数字校园的建设必须依托于强大的信息产业群, 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 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来支持其发展, 并注意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 使信息产业发展集群化,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政府配置方式在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 政府配置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导致了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从而产生“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资源配置者和资源使用者分离, 很难分清两者之间的责任。当资源运用效率低下时, 资源配置者可以把责任推给资源使用者, 埋怨资源使用者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 资源使用者也可以把责任推给资源配置者, 指责资源配置本来就不合理。
    (2) 信息不足。教育信息资源本身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体系, 有其自身发展和运动的规律, 政府机关往往不能够了解其全部信息, 不能充分把握其特点和规律。
    (3) 反馈缺乏。由政府确立信息资源生产的品种和数量, 使系统中缺乏信息用户偏好信息的反馈, 同时对配置方案的评价也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反映到资源配置者那里去, 因此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从而不能满足信息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3 > 。
    综上可知, 政府配置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手段, 但却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将政府配置这一只“看得见的手”与另一只“看的见的手” —市场配置相结合, 共同完成我们的任务。
    3.2  教育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后逐渐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被广泛运用于许多领域,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手段才能更好的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市场在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其以下功能所决定的。
    (1) 联系功能。通过市场能够将信息产业群中各个分工体系的行为主体联系起来, 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形成一个有力的协作整体。
    (2) 信息传导功能。用户对教育信息的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来表现, 反映用户需求, 从而引导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向。
    (3) 创新激励功能。通过市场竞争压力激励生产者改善经营管理,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 提高效率。
    (4) 价值分配功能。通过供求, 使竞争和价格作用不断的进行价值分配和再分配。例如, 价格变动会引起社会价值的转移, 进而使经济主体的利益发生变化。
    (5) 资源配置功能。市场正是通过联系, 信息传导, 刺激, 价值分配和选择实现其资源配置的功能。生产要素的转移流动, 资金的流转重组都受市场发展的支配。
    综上可知, 市场功能的有效释放, 进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被视为“市场成功” (即帕累托最优) 。对于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来说,资金是相当重要的, 而由于我国目前的国力比较薄弱,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因而就迫切的需要通过市场来吸收更多的资金参与到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市场在这一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同政府配置资源存在着“政府失灵”一样,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_题。市场失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市场失灵指的是帕累托最优的偏离, 即现实经济循着市场规则自行运转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广义的市场失灵则是指即使市场运动到了帕累托最优境界, 也仍然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如收入分配不公, 非价值品等, 信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 信息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教育信息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外部正效应”, 即其他人会从教育信息的生产活动中得到好处, 而并不支付报酬, 使得教育信息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 导致教育信息资源产量的不足。与此同时,教育信息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 即其消费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 并且不能给生产者带来收益, 因此也减少了信息生产者生产的欲望。
    (2) 利润冲动与垄断。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企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 从而使得市场竞争的结果产生了少数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 这些企业不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而是制造者。则其结果无论是静态上还是动态上都将导致市场机制作用的弱化甚至失灵, 进而导致非效率。
    (3) 信息不完全。由于教育信息具有十分高的智能化和抽象化特点, 买卖双方对于信息资源的了解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 因而行为人为了获取, 鉴别和传递信息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 使信息成本升高, 从而导致了价格信号的显示, 投入产出的调整进而实现供求平衡的过程出现时滞, 影响市场效率<4 > 。
    (4) 信息资源的“马太效应”。由于掌握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信息能力, 而只有掌握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才能促进信息能力的提高, 进而提高信息福利水平。这就形成了“穷者愈穷, 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效率。 
    从以上两种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方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坚持两个不动摇: 一是坚持以政府配置教育信息资源为主体不动摇; 二是坚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教育信息资源的作用不动摇。
    5  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
    (1) 整体配置方式。指在全国范围内经过统一部署, 全面规划各个教育职能部门, 高校, 中小学之间合理的配置各单位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 形成一个具有多层次信息中心, 多方面分工协调的教育信息资源有机整体, 这种方式能够最有效的克服各学校情报机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重复的问题, 最大范围的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
    (2) 分散配置方式。指各个学校, 教育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进行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数字校园建设中, 高校作为教育信息资源最大的生产者, 首先应根据自身教学科研需要, 系统化、科学化的构建各种信息资源库, 并且将这些信息资源库运用到平时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
    (3) 联合配置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指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一定的规则、协议来共同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对于学校而言, 可以通过吸收企业的资金, 更好的开发信息产品; 对于企业而言, 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定的利润。
    (4) 集团配置方式。指各个学校之间通过统一规划, 利用各自优势领域, 联合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 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这种方式有效的整合了不同学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形成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
参考文献
<1 > 马费成, 等. 信息资源管理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 > 谷书堂.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 霍国庆. 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分析 . 图书情报工作, 2000 , (5) : 32 - 37.
<4 > 查先进. 论信息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 (4) : 27 - 29.
<5 > 李 纲. 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问题探讨 . 情报学报, 1999 , (4) : 335 - 341.
<6 > 李 纲. 论信息资源共享及其效率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 (3) : 40 - 42.
<7 > 贾君枝. 市场环境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因素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2) :48 - 51.
<8 > 查先进.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 .情报学报,1999 , (3) :255 - 259.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