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对企业最优规模的影响分析

王学东 易明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

摘要 文章首先回顾了科斯企业规模理论,并认为要探讨技术对企业最优规模的影响,可以从交易费用和生产模式两个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信息技术对交易费用和生产模式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大型企业的最优规模仍然是其最大规模,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还有扩大的趋势;中小型企业的最优规模就是在保证其核心能力下的最小规模。

关键词 信息技术企业规模交易费用生产模式敏捷制造虚拟企业

Analyses of Implication of IT on Enterprise' s Best Scale

Wang Xuedong Yi M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it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

Abstract  Firstly, this article reviews coase's theory about enterprise's scale, and holds that we can discuss technology' s implication on enterpris's best scale from two aspects: dealing change and manufacture pattern. Then it makes a further explanation on informaiton technology's impliccation on enterprise's best cale On the base of these analyses, it comes to some different conclusions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terprise's scale   Dealing change  Manufacture pattern    Agile manufacture Virtualenterprise

1技术对企业最优规模影响的机制分析

    最早探讨一般企业规模的学者当属现代西方企业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科斯。他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先从企业起源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本质特征,指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并认为企业的起源是因为与市场相比企业具有成本优势,即:企业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科斯同时指出,企业组织替代市场组织尽管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是企业组织中的内部交易也是有费用的。当企业组织规模扩大时,企业内部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以致通过企业内部交易的成本与市场交易的成本相等,这时候,企业规模的扩张就停止了,企业规模与市场规模就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因此,根据科斯的思想,企业的最大规模就是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等于所节省的市场交易费用时的规模。

    要准确的理解科斯的企业规模理论,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在科斯所处时代背景。科斯完成其著作的时间是1937年,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正处于极度萧条时期。因此,受到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人们的消费需求水平必然是处于一种相对低级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对价格和基本质量的要求。与此相对应的企业生产模式必然就是追求效率和成本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非常高,企业组织相对于市场组织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基于以上原因,企业就必须尽可能的扩大其规模。这也决定了对任何企业而言,最大规模就是最优规模。

    如今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要为自己购买最实用、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产品,即所谓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必须进行定制生产。同样是由于技术的因素,企业的生产模式无法改变,因为企业无法知晓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但是,一旦技术的突破使得企业的生产模式由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型为定制生产模式时,或者是技术的突破使得企业组织相对于市场组织的成本优势在下降时,对现有企业而言,最大规模是否就是最优规模还需进一步考察。综上所述,要探讨技术对企业最优规模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交易费用和生产模式两个方面入手。

2信息技术对企业交易费用和生产模式的影响

一般而论,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由数字化革命、通讯技术革命和计算机能力成本革命而引发的网络革命的直接后果。其中,前三种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都已基本完成,直到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网络革命”的爆发,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革命才正式产生。

2.1信息技术对企业交易费用的影响

2.I. I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就是各种管理费用,如果从管理对象来考察,具体包含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财力资源管理费用、物力资源管理费用和信息资源管理费用四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系统性、智能性、专业性和标准性特征,能够使企业的人流、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更容易协调与控制,从而使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得到大量的节约。

(1)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在选人的环节,网上招聘不仅可优化招聘过程、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同时节约许多招聘费用;在用人的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能有效的扩展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从而减少企业的管理费用;在育人的环节,以网络为基线的虚拟学习中心使得企业培训成为一个实时、全时、自愿的过程,同样也是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费用。

 (2)财力资源管理费用:各种专业化、智能化的财务软件不仅能够为企业的财务主管分担许多工作,而且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资金流的运行完全可通过网络完成,这不仅减少了风险,更是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

(3)物力资源管理费用:在企业物力资源管理费中,库存成本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信息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同样的设备可以生产出更多种类的零部件、材料和产品,客观上对企业库存形成了即时替代作用,从而减少了管理费用。此外,各种MRPII(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C IM S(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等软件也能有效的帮助企业减少库存成本。

(4)信息资源管理费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各种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通过连通企业内部各个环节,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强化企业流程管理,使企业的高层主管和低层员工得以随时随地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2.1.2信息技术对企业外部交易费用的影响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内部,更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外部实践,它能有效的缩短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大幅下降。

 (1)信息技术能够节约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而不必利用各级分销网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环节的减少必然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

(2)信息技术能够节约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信息技术最早应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成果就是EDI(电子数据交换)。根据Scott Lundstrom(1997)年的计算,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的公司一般可以节省5%10%的采购成本。而如今随着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的硬件平台更为完善,其交易成本将会更为低廉。

2. 2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传统意义的技术革新只能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在理论上不断提升,而对个性化需求的具体实践却没有任何办法。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使企业的定制生产模式成为现实: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而使人们个性化需求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第二,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困扰企业数百年之久的“信息交流”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网络技术已使社会连成一“网”,信息的快捷、低成本的获取与处理,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在理论上企业完全可依据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生产;第三,一方面,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通信与感测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另一方面,扩展人的思维器官功能的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类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深入全面的拓展,从而使企业在实践上完成定制生产成为可能。

3信息技术对企业最优规模影响的具体分析

从历中卜看以自由竞争或“原子式”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结构己不再占主导地位,而且“原子式”市场竞争再也无法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要求,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形式或一般形式。而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二元的企业结构,即整个市场是由两类主体组成:少数大型企业和大量中小型企业。显然这两类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探讨信息技术对企业最优规模影响时应当对它们分别做出考察。

(1)信息技术对大型企业最优规模的影响。

对那些已经具有很大规模的企业来说,一旦企业内部采用了信息技术,其管理费用可以说是大幅降低。同时,由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一般都具有某种垄断地位,其市场交易费用已经很低了,相对于管理费用而言,信息技术不可能为其节约更多的市场交易费用。换句话说,大型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信息技术弹性应当大于外部交易费用的信息技术弹性。所以,对于已经具有很大规模的企业来讲,信息技术节约的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应当大于企业外部的交易费用。因此,仅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讲,大型企业在采用信息技术之后,其最优规模在扩大。但是如果考虑生产模式这个因素,我们就不能下结论了。因为长期以来,建立在这样的推导上一一个性化需求导致小批定制生产,单件小批定制生产导致大批量生产消失,大批量生产消失导致企业规模经济消失,规模经济的消失必然导致企业丧失扩大规模的必要性,很多人便认为大型企业如今没有继续扩大规模的必要性。

显然这种推导把产品生产作为不可分的统一体,以部分差别代替整体差异是不可取的。虽然信息技术导致了企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但是信息技术同时也为规模生产与定制生产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即敏捷制造设备的产生。根据对产品制造工程分析表明,尽管在最终消费阶段,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要求可能不同,但事实上,这种“不同”的内在差异性并不大,仅在生产的最后阶段就可实现。正如拥有110亿美元资产的世界电子业巨人一一施耐德新集团总裁皮尼奥·法西兰所说:“这样一种产品,我们可以做得让它们中的9s%适合世界使用,剩下的5%在最后一道工序做成适合某一特定国家”。因此.只要在生产的中前期经过通用化处理.最后阶段采用敏捷制造设备按消费者实际要求定做,那么,就可以做到企业规模的扩大。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大型企业的最优规模仍然是其最大规模,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还有扩大的趋势。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大型企业具有完备的知识创新能力,否则定制生产无法完成。那些“大而全”但毫无创新能力的企业,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2)信息技术对中小型企业最优规模的影响。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不必从内部边际交易费用和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的角度来分析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因为这种分析很可能得不出任何结果,我们可以从企业的生产模式入手。信息技术导致了企业定制生产模式已成为事实,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创新能力所限,不可能具有完备的创新能力以面对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中小企业已经没有必要刻意扩大其规模以试图达到传统意义上的“最优规模”。

当然,我们应当同时注意到,中小型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它们往往都具有极强的局部创新能力(如具有生产某个产品的零部件的精良工艺),而且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变得极为容易,企业组织相对于市场组织的成本优势不是十分明显了,由此中小型企业可以有两种发展途径,其一就是作为大型企业的零部件外包商,其二就是寻求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以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哪种途径,中小型企业的规模都不会扩张,甚至还会缩小,因为每个企业只需要提供自己独有的核心能力,而其它与核心能力无关的企业流程可统统削减,即:形成各种只具有专门功能的核心单元组织,也就是虚拟企业。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中小型企业的最优规模就是在保证其核心能力下的最小规模。

 

作者间:王字东,男,1954年生,系主任,副教投友表论40余篇,专著、合著5 部易明,男,1978年生,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谢康,陈禹,乌家培.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经济研究,1999 (9)

2赵春明.虚拟企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钱平凡.组织转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谷书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通论一一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注:本文发表于《情报科学》杂志20027月第20卷第7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