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学文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摘 要 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又要考虑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导致富人员的增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调整过程中新的行业和部门会不断产生,劳动力缺口还有扩张之势。要认清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与再就业观念,为劳动者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牵线搭桥,遵循经济规律,投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直接为劳动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劳动力缺口 再就业工程
加快经济增长与有效解决失业问题,是不少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面临的两难选择,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失业问题是一个不断产生并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分析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缺口,对于再就业工程的有效实施颇有意义。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全国人大通过的《纲要》都将优化产业结构列为我国未来15年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完成这项历史使命,是摆在广大经济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一些观点认为,要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要缓解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抑制加工工业的过快增长的数量调节;要解决加工工业的低水平循环;要促使产业结构升级。①这些观点都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而作的有益探索。然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道路问题,因此,应该首先明确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近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的道路经历了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个阶段。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先后进人到信息化阶段,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工业化阶段以制造业为主,信息化阶段以信息产业为主。经济发展道路的三个阶尽是依次经历的,但经济发展的步伐则是快慢不一的。美国率先完成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而日本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这也映证了一条国际经验,后起国家在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落后国家在‘追赶’过程中,通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与大规模设备投资相结合,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强的竞争能力,这是经济史上不断反复出现的现象。”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有专家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应该两步并作一步走。“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重复工业发达国家的老路,从机械化—电气化—一自动化到信息化逐步发展,可以超越某些传统发展阶段,以实现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同时并行,互补共进。”③“由于中国的信息化不是出现于工业化成熟阶段,而是在工业从总体上说尚未臻至全面发达状态时来临的,中国决不能向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那样,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更不能用现代化取代工业化,而必须同时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用工业化培育信息化,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工业作后盾,信息业应先导。”④从近期的一些文献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想,基本上是与此合拍的。如陈锦华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文中提出,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建立与完善,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⑤王岳平等的《关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思考》一文也提出,“政策仍应以产业升级为重心,以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关联度大和收人弹性高的电子、机械、化工、运输机械等加工程度较高的部门为方向;产业升级的内容要由过去强调结构比重升级,转向技术体系升级,在突破轻工业低附加值的制约的同时,也要求突破重工业低水平循环的制约。”⑥
然而,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的战略构想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的。从社会发展程度看,我国的工业体系虽已建立,但结构超常偏差,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低,工业的集约化程度低,工业产品的加工深度不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信息化只是刚刚起步。从经济体制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解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需深人推行,国有企业的改造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市场体系还需进一步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有待发展和规范。从社会稳定程度看,公民的收人还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要进一步实行部门转移;由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升一级而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还需要重新安置。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又要考虑到现实问题的切实解决。总体而言,要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先导,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信息产业体系;要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要大力发展服务产业,尽快实现剩余劳动力向服务领域的转移。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
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势必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导致富余人员的增加,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导致机器劳动挤兑人力劳动的现象。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调整过程中新的行业和部门会不断产生,劳动力缺口还有扩张之势。
1. 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新的劳动力
信息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新型劳动力。,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就是一个例证。到2007年,美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产生巨大效益,每年为工业创造新的销售额3000亿美元,提供十几万、几十万的就业机会。仅个人通信服务业就能在今后10一巧年内创造30万个就业机会。⑦日本政府从1968年已将信息产业列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到1982年,日本每个企业平均拥有信息处理人员26.5人,信息服务业就业人数为198522人,但经过考试合格的人员只有1500人,许多企业连必要的人才都保证不了。据日本产结构审议会预测,到2叨O年估计需要2巧万软件人员,而所提供的软件技术人员只有118万人,会出现97万软件人员缺口。⑧我国的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并于信息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和劳动力缺口,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但劳动力缺口是明显存在的。“中日的学者们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政府决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信息化特别是经济信息化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⑨而信息化在中国的演进,集中体现在信息产业和准信息产业的崛起与扩张上。如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初具规模,政府和企业的信息机构遍地开花,信息服务企业的涌现如雨后春笋,各类信息网络层出不穷,电子工业异军突起,信息技术对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巨大,邮电业和电信设备制造业增长迅速,数据通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可视图文、移动电话、传真、电传、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方式臼益流行,科技情报业面目一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广告等行业广泛开展信息服务活动等。⑩在如此众多的信息和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信息劳动者已形成为一支强大的劳动力大军,队伍需要壮大与充实是显而益见的。当前,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走俏以及各类媒体上频出的信息人员招聘广告,都是佐证。
值得提出的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以计算机和通信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与基础部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信J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信息在其采集、整理、传输与利用的过程中,既需要智力型技术人才,也需要采集、操作等体力型人才。后者是解决再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一面。
2.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缺口
正如前述,我国的工业化既要完成经济体制转轨的任务,又要以信息化为先导,相互促进,在工业化进程中,会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这是因为:第一,工业生产一般不象农业生产那样受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生产空间的强烈约束,理论上讲,只要存在着工业产品的市场需要,工业就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对劳动力的需要会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赶不上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所证实,而在我国也正是如此征兆,南方沿海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正在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表明,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
第二,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会发生改变,适应人们需求变化的生产会使许多新的产品问世,而当新产品的需求达到一定规模后,又会促使新产品的生产演进为新的行业和部门,这些新的行业和部门的产生与发展,无疑伴随着对劳动力的新的需求。
第三,工业化进程的演进本身会促使经济结构发生相应的变革。伴随生产规模的扩一矢一勃1空开的庄声夕千、l卜抓门的宫月:咭安民弓南言币鲡赫升下洲冬省产卜应布才卜_片币下片亦本爪塔的少广 大,要求生产者必须把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的职能让渡给流通领域的经营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深购远销,才能加快资本周转,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新产品问世后,受商品技术因素的影响,也要求有新的流通领域、流通方式问世。因此,伴随工业生产的发展,流通领域的规模也会扩大,流通领域也会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
3、服务业的大发展,会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
服务业是一个大范畴,除了属于信息产业范畴的信息服务业之外,还包括很多内容,其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分,是值得大发展的。
从流通服务业看,流通领域的扩展,不仅是工业化进程的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的一要
求。过去,我们推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受“无流通论”的影响很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注重了流通领域的发展,但由于流通领域的“欠帐”太多,发展还不够,谈到发展流通服务业,就很容易想到多开几家商店,又搞几个商业区,其实,流通领域的发展,不仅在量上,还应该在质上。要使流通真正服务于生产、服务于消费,还必须大发展。
从与普通居民家庭相关的生活服务业看,旅店业,尤其是高级宾馆、酒店发展迅速,但
与公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如维修、交通、理发、洗澡和文化艺术服务方面,尚难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所谓人托难、_仁学难、理发难、找保姆难、出门难等问题仍比较普遍。⑧
从交通运输看,199(j年末,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总里程仅171 .3万公里,还不及国土面积相当的美国1938年公里总里程的l/2。这足以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落后的严重程度,远远不能适应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⑩近年来,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铁路货物周转量有所增长、客运周转量有较大下降;公路及航空货运、客运周转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⑩但问题依然存在,春运高潮还时有所现,车匹难找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的医疗一卫生、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听占的比重以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以日本为例,1947一1955年,日本全国就业总人数净增加700 .2万人。第二产业净增179 .5万人,占总增人数的22%;第三产业净增人数为630 .7万人,占总增长人数的78%。1965年以后,第三产业成为日本国民经济中的主导部门。1965年,在日本国民收人中,第三产业净产值所占比重达52,9%,就业总人数达到43%。。这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的地位会不断上升。在我国,发展服务业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过去推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使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世、机构雍肿,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精简,又使大量富余人员游离于工作岗位之外,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可以减少投资资金,又可以缓解我国富余人员上岗难l可题。
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尤其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计,随着服务业从深度和
广度的发展,必将产生大量新的劳动力需求,既促进经济发展,又缓解现实困难。
三、再就业工程的有效实施
再就业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多方的努力才能有效实
施。从政府来讲,应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认清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关涉到社会发展的道路,非一日之功所能就,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是逐步显现的,政府要把握结枚调整的方向,通过制定政策等方式以引导劳动力逐步转移,避免一哄而上而导致的新的富余人员出现的现象。
2.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与再就业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已越来越多,但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动和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力流动上。大量国有企业的职工伏然抱有铁饭碗的观念,他们对工作了几十年的工厂怀有深厚的感情,一旦面临下岗,在思想上表现为不理解,在行动上等、靠、要,企盼着原来的工厂重新招回自己或者把再就业献希望完全寄托在政府的安置上。对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主动面向市场。在对待下岗的问题上,不同地区的劳动者的观念还存着差异。沿海地区,不少职工认为下岗并不是坏事,而是一次“充电”的机会;在内地,许多职工认为下岗就是被企业抛弃了,怨天忧人。因此,各地政府在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时还应区别对待,对于情绪普遍较大的下岗职工,还必须将宣传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还要为劳动者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牵线搭桥。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更多的是对知识型、智力型劳动者的需求。对此,政府应想办法对职工进行再教育,要开办各类成人教育学校,帮助劳动者提高知识、技术、文化素养。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他们委托各地有关机构作为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以使人们普遍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据统计,1988年9月,日本共有这类学校12弓所。同时,政府还应开办人才一市场、劳动力市场,以促成劳动力的流动;还应经常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才、劳动力供需见面会,为劳动者再就业创造条件。
3.遵循经济规律,投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直接为劳动者提供再就业机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有些产业易于发展,有些产业由于投资大见效慢而不易发展。对于投资少效快的行业,政府应多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投资,通过弓}导投资而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政府应进行直接投资或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吸纳劳动力。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服务业中那些投资少,开办易的行业,政府应多引导社会投资;对于诸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性行业,政府应加大投人,或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外资、社会资金共同兴办。只有这样,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再就业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①②⑥王岳平、葛岳静。《关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思考》,《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第52一54页.
③金建《信息产业经济学论纲》,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④⑦⑨⑩乌家培,《经济·信息·信息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r、274、287、287一28页
⑤《新华文摘》,1997年第5期,第52一54页.
⑧国家科委信息司,《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报告,1993年第2期,第53页.
⑧、⑩刘炳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第49页.
⑩谢朝斌《工业化过程与现代商品流通》,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