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丹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 连续出版物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网络电子期刊。本文从这一新期刊形式的概念和特点谈起, 介绍了网络电子期刊对传统期刊的冲击以及国内外著名网络电子期刊的经验, 并针对当前现状, 就解决网络电子期刊发展及其利用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发表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网络期刊; 电子期刊; 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 G250.72; G250.74; G255. 2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5 - 8214(2004) 02 - 0044 - 03
随着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电子期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而电子期刊网络化则是期刊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 将宣告技术文明被信息文明所取代, 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独特魅力所在。
1 网络电子期刊概述
1. 1 电子期刊
电子期刊的出现始于70 年代, 就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数字形式呈现的连续出版物。在这种定义下,电子期刊包括存储在DIALOG、BRS 等联机数据库中或存储于磁带、磁盘、CD - ROM数据库中的已有纸张载体杂志的电子版本, 或者是仅在网络上出版发行的电子学术刊物和电子论坛、邮件列表、时事通讯等。据估计, 目前世界上电子期刊至少有数千种, 其中有的是全文, 有的只提供目次或文摘。
众所周知, 电子期刊具有存储量大、传播快捷、交流灵活、存取方便等优点, 同时还具有易保存、体积小、易检索等优势。目前, 期刊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较好地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了解最新信息和全面检索的需求。
1. 2 网络电子期刊
网络电子期刊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而产生的,它以联机操作输入与输出情报为基本方式, 以计算机中心文献库为杂志的存在形式, 是一种在国际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数字化的连续出版物。网络电子期刊的作者、编者、评论者、读者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直接对话,使传统的单向信息流通方式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网络电子期刊的编辑、存贮、传递、检索与服务等项工作融合在一起, 都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上进行, 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
网络电子期刊是期刊演变过程中的高级阶段, 但它同时也恢复了原始期刊的雏形——科学沙龙的优点, 并克服了其缺点。网络期刊的发展, 扩大了文献信息服务的范围, 为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1. 3 网络电子期刊的特点
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相比是期刊载体形态的一次飞跃, 而网络电子期刊除了具备普通电子期刊的特点外, 又多了许多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 网络电子期刊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这一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从出版到读者获得文献周期短。许多杂志在出版前或出版当天就可以从网上获得电子版的文章, 而通过邮政途径获得期刊往往会推迟几周到几个月, 再经过图书馆的登录、打号等工作环节到上架, 直至读者手中又会耽搁一段时间。即便是光盘版的电子期刊,也需经过数据库更新, 并通过邮政途径获得光盘, 同样会产生时滞。其二, 网络电子期刊的时效性更体现在它的审查制度和出版周期上。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 从寄出原稿到文章被刊载, 往往要经过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的审查、编辑等过程。在网络环境下, 作者可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投稿, 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存入稿件库, 编辑可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 并上传到网上, 省去了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 整个过程一星期足矣。因此, 出版周期可以由原来的季刊、双月刊、月刊缩减为半月刊、周刊甚至周三刊。
其次, 网络电子期刊具有多向交互性。作者、编者、评论者、读者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直接对话。在审稿过程中, 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 对稿件有疑问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与作者商榷,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 编辑可利用网上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读者阅读文章后, 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或直接与作者进行交流, 提出疑义或表示赞同。
再次, 网络电子期刊具有便捷的检索途径。在传统的方式下, 人们检索期刊往往先通过书本式目录或光盘数据库查到题录, 再根据题录信息查找原文。虽然现在已有全文版的光盘数据库存在, 但要购买全套光盘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网络电子期刊的检索很方便, 除了有各类搜索引擎(如yahoo 、sohu、sina 等) 外, 网上的许多信息是经过分类排序的, 另外还有一些专门的期刊网站(如CNKI的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中心等) , 并且《电脑报》、《群众》、《人民日报》、《情报学报》等几百种报刊已上网, 因特网上还拥有600 多个大型互联网图书馆。用户不仅检索所需文献极为方便, 要获取文献或其中一部分也只需下载到本地终端即可。
2 网络电子期刊对传统期刊的影响
随着网络电子期刊逐渐被人们接受, 用户越来越觉得这一新形式的方便性, 于是便有人提出质疑: 印刷版期刊是否会被网络版期刊所取代? 我们的回答是: 不会。
诚然, 网络电子期刊的出现对传统期刊产生了很强的冲击, 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著名的Elsevier 出版公司从1995 年以来, 已将所属的1000 种学术期刊的目次表免费供网上浏览, 另一著名的Academic 出版公司目前也已推出了175 种电子期刊。1996 年1 月, 自北京大学创办我国第一种网上科技期刊《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以来, 已先后有上百家报刊杂志提供网络版, 各网站也纷纷推出各类电子杂志, 近几年我国网上电子期刊的数量显著增多。
但是, 尽管网络电子期刊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人们却还是习惯于阅读印刷型期刊。这一习惯是人类几千年来文化的沉淀, 它获得了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的认同和喜爱,这种人类群体积累文化的方式, 不是几代人能够彻底改变的。因此, 印刷型期刊和书本式图书一样, 永远不会消失。除此原因外, 网络期刊不能替代传统期刊还因为网络电子产品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 诸如不便于长期保存、国内读者上网费用高等, 这些都制约了网络电子期刊的发展。可以预计, 2010 年前后将是我国期刊业的过渡时期,期刊仍以纸质型产品居多, 而纯电子产品、网络产品、混合型产品也会不断出现。
3 国内外网络电子期刊发展现状
3. 1 国外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期刊网络化发展得非常迅速, 1996年上网期刊约计1000 种, 至1998 年已达1 万种。主流出版商和发行中间商大规模地开展了期刊上网, 将原先许多享有盛誉的出版物放到了Web 服务器上, 比如著名的Rdde —Elsevier 出版社、Academic 出版社和OCLC 等。
Academic 出版社是全球著名的学术刊物出版机构, 其全部出版物中已经有175 种有了电子版本, 同时对于目录和文摘提供HTML 格式的访问, 对于文献全文提供PDF 格式的文件。由于这是一个跨国的合作项目, 除了主站点以外, 在英国和美国加州还设有镜像站点。
OCLC 的ECO 项目可以在一个集成的Web 环境下, 向会员图书馆提供来自不同出版机构的大量电子期刊, 从OCLC文摘和索引服务向ECO 期刊链接, 在文献检索上提供高级选项, 提供PDF 格式的文件和超级链接并对ECO所有期刊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Quarter 计划, 其目的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的意义, 它涉及很多方面的电子交流活动, 包括电子邮件、网络化计算机会议、电子文档发送和电子出版。作为Quarter 项目的一部分, 世界第一份超文本电子期刊“Hy2perBit”得以出版发行。
Tulip 计划, 由出版商( Ele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实施, 主要是将其出版的1100 种印刷型期刊转换成电子TIFF 映像图, 配以SGML 编码的标题用于检索, 文本则由ASCII 码构成, 然后将这些期刊放在9 所大学的局域网上供使用。
典型的在线出版科技期刊——WATCH On Line , 由美国麻省医学会创办。用户进入WATCH On Line , 不仅可以阅读到该刊当期和过刊的全部内容, 而且可以根据需要检索、订阅该刊的文章, 并能直接进入其他的医学期刊、医学图书馆、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医院、国家卫生管理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单位, 还可以从网上获取与其业务有关的最新专业知识和消息。当然, 若有需要还可以通过E- mail 和各站点的用户服务部门联络。
3. 2 国内
我国网络电子期刊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较快。到目前为止, 已有近百种报刊上网, 也呈现出了几十家在线出版机构。但由于出版体制与国外的差异, 我国缺少大规模的学术性期刊出版单位, 因此也很难找到网上集中提供学术性期刊的站点, 不过, 也有像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中心(www. chinainfo. gov. cn) 、CNKI (www. cnki. net) 、中国科技信息网(www. sti. ac. cn)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 cnnic. net. cn) 等几家大型的电子期刊提供网站。
除了综合性集中提供期刊的站点外, 许多杂志也都有自己的网站, 提供相应的网络版本, 比如《光明日报》、《电脑报》、《情报探索》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 一些综合性或专门性的网站也有订阅电子杂志, 定期送至你的邮箱中这一服务项目, 比如足球杂志、考研杂志、音乐杂志等。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些“杂志”不能称其为杂志, 因为它们没有正式的ISSN 号, 没有正式的出版单位,连续性也不够强, 只能作为网站的一项服务内容。
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的共建共享, 是期刊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我国已启动了作为“211 工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英文简称CALIS。CALIS 将把全国高校图书馆联结为一个整体, 建立“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联合保障体系, 通过网络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信息支持。
4 网络电子期刊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4. 1 期刊质量
网络电子期刊, 由于收到稿件后短时间内即将其上网, 缺乏有效的审查制度和质量控制, 因此期刊质量往往不高。另外, 凡是不向用户收费或收费很少的电子期刊,其质量通常较差。如何在质量控制和时效性、廉价性之间达到平衡, 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应力求网页规范、功能齐全, 以免重复建设。每篇文章中, 最好都注明刊物名称、刊号、卷期、页码、栏目、作者介绍、参考文献等信息, 以免读者下载后无法确认出处。同时, 设立电子邮箱, 听取读者意见和网上投稿; 设立一个或多个分专题的BBS 版面, 供学者们进行网上交流。通过编辑与专家、读者、作者之间的不断交流, 不断完善刊物, 这是提高网络电子刊物质量的关键。其次, 应组成或强化选刊班子。选择印刷型期刊需要建立编辑部, 选择网络电子期刊更应如此。选刊班子应由学科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和选刊专业人员组成, 他们既是选刊群体, 又是期刊利用效益的评价小组。除此以外, 预印本也是一种不错的折衷方案。
4. 2 付费方式
浏览或下载网络电子期刊时按照什么方式付费, 是困扰网站的一个大难题。我们可以看到, 许多期刊网站都设有不同的用户权限, 而那些知道口令的用户往往是一些机构团体, 普通用户只能浏览部分题录型数据库, 有的甚至无权浏览任何内容, 并且网站本身也未提供任何普通用户支付费用的方式。也就是说, 这些网站实际上是只有有限的特定用户的, 无法使自身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 目前也还没有一种与信息传播率相关的完善的付费标准, 有的地方根据读者人数确定付费金额, 有的地方按浏览或下载期刊中的单篇文章数量收费。
笔者认为, 首先各国应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期刊浏览或下载收费标准, 国际上再制定跨国标准。其次, 网站可以将用户分为个体用户与团体用户, 制定不同的付费方式, 并将这些方式在网站首页公布于众。团体用户可以按年或按季、按月统一付费;个体用户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银行账户, 按下载文献数量付费。用户只需提供自己的账户即可, 并且浏览期刊不应该付费, 这样就不至于将大量读者拒之门外。
4. 3 资料检索
网络电子期刊有个重要的问题是用户怎样查找有关资料, 这可不像往站点上加载信息那么容易。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运用搜索引擎查找, 它经常会列出几百个毫不相关的站点或网页, 而且还不能保证读者要找的资料就在它列的清单中。因此, 读者还要登录到某个学术机构或社团的网站去查找, 而这些网站因为负担了索引、摘要和管理的费用, 必然会向使用者收费。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资料检索呢?
当然, 首先还是应该熟练掌握查找网上电子期刊的工具, 诸如sohu、gbchinese、yahoo 、万维网虚拟图书馆、OCLC的Intercat 、Gopher、Archie、Lycos 等。除了搜索引擎外,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站点设有专门的电子期刊索引, 国内的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按字母排序的电子期刊索引和万方数据等, 国外的如DIRECTORY和NEWJOUR 等。其次, 除了用户应掌握检索工具外, 网站本身还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有利于读者查找, 比如网站在列出期刊原文的同时, 可以将其参考文献建立链接, 这样一来, 用户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 就可以查到更多的相关文献。当然, 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 网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安排。
4. 4 保存寿命
网络电子期刊还有保存寿命的问题。不像印刷型期刊, 即使某种刊物停刊, 人们还能在图书馆、资料中心等处找到过刊。但网络电子期刊则不同, 如果保存某网络期刊的服务器关闭或用作他途, 人们就无法查找到该期刊的资料。对一些商业性的出版者来说, 一旦某些资料不能带来利润, 甚至为了维持它们还要支付费用, 就会删掉其中他们认为过时无用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数据库系统, 甚至国际数据库系统, 用来长期保存那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和科研成果。除了统一存档外, 各网站也可以自行决定保存权, 在这方面, OCLC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案, 它的联机电子收藏( Electronic Collection Online) 已经声明将对其所代理的所有期刊提供永久的电子存档。
4. 5 知识产权
如果说计算机软件的形成对传统版权理论的影响只是一个小小的涟漪, 那么数字环境下的网络空间对此则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而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网络法, 对网络出版物的版权保护还只能依靠《著作权法》, 因此存在着很多问题, 网络版权纠纷层出不穷。加强网络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补充、修改、完善法律、法规、条例; 加强网络归口管理, 建立相对集中的网站;增强入网单位的法制意识, 推行上网内容全面负责制; 建立健全集体管理机构; 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信息识别软件,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建立网上信息传播安全通道, 确保关键信息的传播畅通无阻等等。
[参考文献]
[1] 彭伟. 网上电子期刊研究[ J ] . 情报科学, 2000 ,(4) : 296 - 300.
[2] 丁丁 . 网络学术期刊的发展及其有关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J] . 图书馆杂志,2000,(1) : 23 - 27.
[3] Bernald Donovan. 学术期刊的未来[J ] . 陈乐佳译.科技与出版, 2000 , (2) : 15 - 18.
[4] 金标, 卓紫萍.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七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综述[J ] .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9 , (6) : 10 - 13.
[5] 叶继元. 电子期刊收集策略探微[J ] .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 , (5) : 51 - 54.
[6 ] 陈进元. 信息时代科技期刊出版的新形式——在线出版[J ] . 科技与出版, 1997 , (6) : 21 - 23.
[7] 吴澄. 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期刊编辑新变革[J ]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8 , (1) : 139 -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