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涛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新经济的到来,将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已经被应用到许多行业领域。我国对供应链管理的探索刚起步,应借鉴国外石油企业的应用经验,对我国具有特殊地位的石油行业的供应链进行优化。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石油行业
On the Optimiz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Petroleum Industry in China
Ding Tao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and arrival of new economy develop 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nto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supp ly chains.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already been applied to a lot of industry fields. To the question about the supply chainmanagement of petroleum industry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n the op timizing of the supply hain of petroleum industry with special position by understanding supp ly chain management and using foreign app lication xperie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etroleum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5)03-0004-(04)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新的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美国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 Christopher所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石油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能源行业,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建成集原油勘探、生产、运输、加工和成品油及化工产品销售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于降低行业运营成本、增加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协同运作能力、发挥整体力量的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现代供应链是一个广义上的企业组织形态与结构模式,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盟主,将客户、研发中心、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商,按协同产品商务和双赢模式连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网链结构来有机地联结生产和消费,强调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现代供应链管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消费观念的巨大改变,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而出现的,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是有别于传统管理的,它引入“竞合”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实现了供应链由push模式向pull模式、“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转变,通过链上企业间的双赢合作,来提高市场响应能力,降低市场风险与成本,为顾客提供了最佳服务。它在人们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以现代化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达到了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的系统目标。在实践中,供应链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据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报告,早在1996年,全球企业资源计划和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年销售额就已经过了50亿美元,而且持续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推动下,供应链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发展与提高,管理功效越发明显。国外的应用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后,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成本。例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在多个相关项目中应用了供应链管理,每个项目每年为公司节约1万~4万美元。我国也有近400家企业在应用或实施着SAP的ERP系统,如海尔、联想、长虹、康佳、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红塔集团等,他们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使自己保持在相对领先的竞争地位。
二、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石油属不可再生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能源。其行业的产业链长、关联行业多、经营单位分布广、企业规模大、管理庞杂。加之在油气勘探生产过程中,要遵循地面服从地下的规律,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生产计划、产量的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供应链。
(一) 国外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状况
自从Edwin Drake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钻出第一口油井,石油的开采、炼化、运输与分销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革新给石油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油行业信息化发展迅猛。特别是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后,通过实施有效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石油行业的供应链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国外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早,应用相对先进,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与联营,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建立起面向全球的石油行业供应链体系。如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Saudi-Aramco在美国与Shell和Texaco联合渗透到下游领域。俄罗斯的Lukoil也进入到美国的下游市场,委内瑞拉的PDVSA通过与Citgo结盟在美国的零售业已有了相当的根基。欧洲PDVSA的下游业务与Veba在德国和科威特进行联营,共同经营炼化厂和Q8 商标下的6 000家加油站。(2)通过企业业务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许多石油公司将一些业务进行战略性的外包,这包括钻井、油井服务、地震数据获取和处理、油品运输等,从而达到了集中企业资源锻造核心竞争力。同时,承包企业通过业务量的集中也容易形成专业化和规模优势。在下游业务中最大外包业务之一非BP和埃森哲咨询公司的外包合同莫属,埃森哲为BP提供信用卡业务系统、应付账系统、加油站结算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的服务以及针对BP2Amoco在美国的炼化和市场业务提供其他的IT支持服务。(3)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根据2000年《财富杂志》石油石化行业综合排名,位列前50位的石油石化公司均已采用了SAP公司的石油天然气行业解决方案,如ExxonMobil、Shell、otalFinaElf、Chevron、BP Amoco、Texco等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许多企业除了实施完整的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及石油天然气行业上游解决方案之外,还实施CFM(集团财务管理) 、B I(商业智能系统) 、SRM (供应商关系管理) 、EP (企业门户) 、SEM (战略企业管理) 、PLM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协同电子商务套件,从而构架出新型石油行业一体化管理的基石。
(二)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恢复和探索、60至70年代的高速发展和80年代以后的稳定发展三大历史阶段。1998 年石油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分别按地域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化工两大集团公司,加上业务主要集中于上游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组成了分别以三个集团为核心的石油行业供应链体系。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石油行业的历史问题等诸多原因,加之改革的渐进性,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许多方面有待优化, 其主要表现为:
1. 我国石油行业的政府管理职能存在不足。一是管理职能总体弱化,缺少一个能源综合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存在分散和交叉。如,石油的进口配额、国内石油市场准入的管理在商务部,油气战略规划在国土部门,定价又归发改委。如此,可能导致政府管理效率不高甚至管理失灵,造成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人为割裂,阻碍供应链管理效用的发挥。二是政策制定与监管职能没有相对分开,政府部门兼两者于一身,监管力量薄弱。三是政府管理缺乏健全、透明的法规和游戏规则。
2. 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流程不甚合理,各节点企业业务集成不够理想。由于受计划思维的影响,许多企业改革、兼并与重组不彻底,节点企业还习惯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企业核心业务不突出,规模化优势不够。特别是许多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实施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阻碍了供应链企业间的无缝链接。加之集团重组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历史原因,致使集团内部供应链的上中下游业务集成并不理想,部门利益思想严重,表现为“行不散而神散”的亚健康状态。上中下游的企业盈利大都建立在链条上其他企业的损失基础之上。
3. 供应链的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供应链横向一体化不够。我国石油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对供应链思想中的竞合意识理解不够,看到了竞争却忽略了合作。如成品油零售市场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国内形成过度竞争,带来一定的无序现象,弱化了我国石油行业与国外公司竞争的整体实力。在供应链的整合与建设中,大都采用兼并和自建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力争达到“万事不求人”。这样,不管是建新厂还是投资控股都将增加企业投资负担,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非核心业务,浪费企业的精力和资源,同时也可能造成对廉价社会存量资源的利用不够。显然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与全球化的经济是格格不入的。
4. 从微观层面看,节点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沟通缺乏。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如成品油终端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输入没有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电子支付系统没有建立等等。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统筹安排,节点企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给供应链的集成、升级与优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5. 我国的石油价格风险不容忽视。供应链上游石油供给的价格风险,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占消费总量的30%左右,消费量占综合能源消费量的22%左右。石油缺口主要是由资源短缺造成的,但其风险本质上更多取决于石油的价格风险。与短缺不同,我国的国内油价带有过多的人为因素,与国际接轨的油价实质上仍是由国家控制的计划价格,没有考虑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国际油价的波动对国内经济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其次,进出口贸易垄断程度过高,也是石油短缺及价格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优化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国外供应链管理已有多年经验,中国供应链管理探索才刚刚起步,借鉴国外供应链管理的成熟经验,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必将遵循“成熟模式指导,安全与效率并重,流程改进和业务标准并行,理论指导实践,企业供应链实践与第三方服务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规律,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供应链管理之路。鉴于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殊性,笔者对优化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 设立国家能源综合管理部门和组建新的石油监管机构,尽快推出《石油法》。欧美国家一般都有明确的石油工业主管部门,同时又依法设立相对独立的石油行业监管机构。我国可以考虑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并按法定机构的模式组建国家石油监督管理局或国家石油监管委员会。建立相对独立的石油监管机构有以下作用:首先,可以有效保护和科学开采石油资源;第二,可以限制垄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石油天然气工业不同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在一定环节上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特别是天然气管道、管网、配送、销售等领域,很容易形成运输通道或区域市场的垄断;第三,可以对供应链所有环节进行全方位技术监管,保障公众在安全、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利益;第四,可以有效减少行政审批手续。此外,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综合性的《石油法》。因此,应该加快借鉴、学习和研究,力争早日推出一部完善的、缜密的《石油法》,以克服石油工业监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而保证石油工业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石油市场有序竞争。
2. 进行企业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并建立起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美国的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自1998年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也开始通过重组与改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企业。为了迎接中国石油行业的全面开放和全球竞争一体化,我国石油行业的企业重组与业务流程再造应面向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的合理化。石油供应链范围内和石油企业范围内的组织结构都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一般来讲,改变跨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不仅需要重组供应链,而且可能需要淡化各成员之间和各成员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各石油公司在上下游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产销一条龙的企业组织结构条件下,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重组和上市融资,不断壮大整体实力,通过加强管理和实施低成本战略,建立满足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形成能够与国外大公司相抗衡、可以担当起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重任、能够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综合性的特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同时,为了实现各节点企业的集成,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应建立起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根据约束理论,绩效评价是寻找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消除约束、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是基于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其不仅与企业的激励机制相结合,而且需要协调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远景和契约机制。供应链体系中的激励机制突破企业内部范围,扩展到供应链管理各节点企业的相互鼓励,可以避免节点企业盲目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实现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最大化。
3. 积极利用业务外包,加强供应链的战略性横向一体化。由于石油行业采用的是从勘探、生产、炼化、销售即“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因此非核心业务可以通过业务外包形式来加入供应链中,建立起纵向与横向一体化并重的供应链体系。这样,对核心企业来说,不仅可以甩掉历史包袱、减少企业自建或兼并的企业负担,使企业将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同时可以通过业务外包与承包方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来获得优质服务。对于承包方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不断满足核心企业的要求来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
4. 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现代信息技术是管理思想的工具和支撑。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供应链管理思想得到了效能发挥。行业内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SCM (供应链管理系统)中集成的IT技术包括了在行业上游领域所使用的二维地震测量技术、三维地震测量技术、海上四元素地震测量技术和中下游领域采用的油品运输追踪系统、油库管理系统、GPS (卫星定位系统) 、DRP (分销资源管理系统)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B I(商业智能系统) 、智能卡加油等。石油行业应重视I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供应链范围内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整合,全面支持石油行业高速、规模化地发展,赢得竞争优势。供应链内的石油公司之间,石油公司与专业服务公司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这包括勘探、采购和产品运送等方面。这种发展趋势,要求各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强调数据、软件和通讯协议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尽快建立起行业信息化标准,甚至是国际性标准,在应用IT技术时石油企业要充分顾及到供应链的扩展和集成。我国石油行业在重视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将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保证供应链的持续发展和优化。
5. 尽快建立起安全的原油供给体系,保障能源安全。石油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必须从战略角度将整个供应链的安全放到一个重要位置。首先要尽快建立起国家石油安全储备。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其次,石油自给不足是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实现老区稳产、新区增储上产,保持原油产量稳定增长并利用国际资源,中国各大公司应该加强协调,国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最后,国际市场原油供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充裕的,“世界有油卖,中国有钱买”,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格局。因此,我国更应该把研究市场、降低国际油价风险当作重要课题。如建立全球能源供应体系,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建立与市场完全接轨的价格机制;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利用套期保值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等。
<参考文献>
< 1 > 桂学文. 电子商务物流.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2 > 颜瑞琮. 新经济时代的SCM与ERP . 计算机世界报, 2002-05-24.
< 3 > 李成标. 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初探< J >. 物流技术,2004, (1).
< 4 > 梁燕. 石油企业管理的血液.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3-03-31.
< 5 > 蔡建明. 从石油业发展看管理信息化. 中国计算机报, 2002-03-18.
< 6 > 南海国际物流. 解析石油行业信息化与ERP < EB /OL >.http: / /www. e3356. com .
< 7 > 冯磊. 既爱又恨的石油行业信息化< EB /OL >. http: / /www. chinabyte. Com